更点
古代计时术语
更点是古代计时术语,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和一百刻,夜晚四十刻分为五更,每更约144分钟。宋朝前采用更点制,每更分五点、十刻;宋朝后采用时刻制,每个时辰分初、正两部分。
古时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和一百刻(百刻制的产生应与漏刻有关),其中四十刻归于夜,六十刻归于昼。四十刻中,每十刻为一段,共四段,加上首尾共五个结点,记为五更。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二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宋朝以前采用更点制: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如三更两点。
宋朝以后采用时刻制: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采用“时辰+初正+刻数”格式。如“酉正三刻”。
对照与现在的时间刻度,一更的间隔为1.2个时辰,144分钟。每更分五点和十刻,每点占两刻,为0.24个时辰,约为半小时(28.8分钟)。由于非整除的关系,每个时辰的刻数不是完全一致的。每个时辰的初和正各约4-5刻,一刻14.4分钟。晚上戌初一刻(19点12分)为一更,亥初二刻(21点36分)为二更,子时整为三更(0点正),丑正二刻(2点24分)为四更,寅正四刻(4点48分)为五更。卯正(6点整)刚好是五更过五刻,从子时整刚好过了25刻。
参考资料
古代计时常识.在线新华字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31 19:57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