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
王立新创作的报告文学
《曹妃甸》是王立新创作的报告文学,首次出版于2006年9月。
内容简介
《曹妃甸》追述了曹妃甸工业区论证、立项以及开工建设的悲欢历程,刻画了从决策者道工程建设者的众多人物形象,力求客观、准确、全面地记录这段振奋人心、感动人心的历史,并凸现出活动在历史事件中的人,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和精神风貌。该书生动阐释了以弃而不舍、勇于开拓,精心策划、审慎决策,心系大局、团结互助,真抓实干、艰苦奋斗为内容的曹妃甸建设精神。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以曹妃甸建设为主题,创作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是河北省作家协会2006年策划的一项重点创作选题,也是中国作家协会2006年重点创作选题。河北省作家协会策划、组织了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的创作。王立新接受了创作任务后,围绕曹妃甸开发建设作了广泛深入的采访,占有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唐山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曹妃甸工业区以及首钢集团都提供了积极的帮助和支持,首钢集团为王立新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使其了解了首钢搬迁曹妃甸的全过程和首钢人为国家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历时1年零8个月,王立新数易其稿,完成了《曹妃甸》的写作。2006年2月18日,初稿于石家庄。2006年7月30日,修订于唐山。2006年9月1日,再改于石家庄,最终于2006年9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品鉴赏
在主题思想的挖掘上,以小见大是《曹妃甸》的一大特点。王立新通过对曹妃甸工程论证、建设过程的描述,热情讴歌了科学发展这一重大时代主题。曹妃甸腹地是中国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等大型产业聚集的生产地和消费地,在这里建设深水港和临港重化工工业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市场竞争优势。开发和建设曹妃甸,对于推动北方地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环渤海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为了把梦想化为现实,河北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果断地把曹妃甸工程列为河北省一号工程,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也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指导意见。蛟龙般的通岛公路和气势雄浑的进口铁矿石码头相继建成,填海造地工程波澜壮阔,首钢与唐钢实现战略重组,这一件件举世瞩目、振奋人心的壮举,正在勾画着曹妃甸的美好图景。
着力塑造建设者的英雄群像,是《曹妃甸》的又一特点。从孙中山1917年着意在曹妃甸区域规划北方大港的宏伟构想,到2003年通岛公路的开工建设,在把中山先生90年前的夙愿变为现实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建设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中既有深入调研、科学决策的各级领导同志,也有无私奉献的一线职工。在他们身上,强烈地表现出一种伟大的精神,这就是锲而不舍、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精心谋划、审慎决策的科学精神,心系大局、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曹妃甸不再只是一个海岛、一个工业区,更承载了一种精神、一种理想。这种精神、这种理想,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生生不息的动力。
以情动人,也是《曹妃甸》的特点之一。王立新关注劳动者和创造者的情感与命运,处处表现了同志情、战友情、父子情和兄弟情。该书在表现这些千丝万缕的情感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人情渲染上,而是与表现主题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之升华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境界。国务院决定首钢搬迁曹妃甸,在首钢职工中激起了强大冲击波。该书在描写拥有十余万职工的首钢搬迁时,以一连串感人的场景和细节,表现了职工们难以割舍的感情和服从大局的宽广胸怀。比如,当首钢工人听到5号高炉停产的消息后,从厂长到职工都像潮水一样涌到了5号高炉前,满怀激情地作最后的告别。人们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一行行滚烫的文字:“5号高炉,我的战友!“”5号高炉,我的爱人!”没有一个人把它当成机械设备,每个人都把它看作是相处已久的亲人。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王立新(1949年—),河北遵化人,中共党员。1970年应征入伍,1982年转业后历任《冀东文艺》《唐山文学》编辑、主编,唐山市文联副主席。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报告文学《王国藩沉浮记》《毛泽东以后的岁月》《昨夜省城有雷雨》《震撼大地的十年》《穿越蘑菇云腾起的地带》《太阳神三部曲》《安徽大包干始末》《马胜利的是是非非》《东方的诉讼》等,短篇报告文学《另一种美丽》《唐山一条街》《面对死神歌唱》《音乐家和他的两个妻子》。曾获得河北省第二、三届文艺振兴奖、河北省建党70周年“党魂”征文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30 20:19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