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将军》是南宋诗人
安如山的作品,是一篇以诗歌的形式为其友曹友闻所作的传记,同时也是一首英雄主义的颂歌,表达了诗人对曹将军的忠勇之气的赞扬。
作者安如山把这首诗分为四段,从开头到“搜抉穷理窟”为一段,写曹将军,即曹友闻同元军交手以前的生活。这一段的结构十分巧妙。从时间、经历着眼,其每六句各成一层:前一层写步入仕途之前,后一层写从政以后。但另换一个角度看,则第一、二句与其下十句各成整体:前两句写曹将军的武将风貌,后十句写他的学问文章。若按后一种结构方式理解,那么第七、八句中的“塞”字、“屈”字就十分重要——在国难当头的日子里,曹将军本来可以成为一位带病杀敌的良将,却只能作一名教导诸生、掌管课试的教授,这中间有对曹将军文章经术的褒奖,又有对其不得任用的惋惜,自然还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
“未及文化成”到“西极安屼嵲”为第二段,写曹将军在同庆、阶州一带战斗中的不凡身手和赫赫战功,照应首句的“精悍姿”。这一段抛开具体战役,而以高度概括的笔触突出曹将军的种种品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为国尽忠、不图名利,韬略在胸、指挥若定,威风凛凛、善于克敌制胜的指挥官形象。具体描写中有肖像(“满面”句),有议论(“丈夫”两句);有战前的切磋(“正当”句),有战时的场面(“纠合”两句),也有休战时的军容(“千里”句);有关于胜利的描写 (“一鼓”句),还有对胜利后形势的展望(“浩荡”两句);写得充实整炼而又极尽变化,深得诗歌叙事之三昧。
“肉食无远谋”一下四句为第四段,这一段用议论的方式结束全篇,诗人既抒发感想,又表明写作意图,是叙事诗的结尾法。末二句一方面用酒酣作歌、仰首望天稍稍松弛气氛,一方面又让读者在掩卷之后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地。
安如山(?~?),汉州雒(今广汉县)人,精于击剑,善左右射。饱读经史百氏之书,博学多才。1234年(宋理宗端平元年),为四川安抚使曹友闻辟为掌书记,力辞不就,及闻曹友闻战死,乃往收其骨,葬于曹氏先人墓侧,并赋《曹将军诗》,尽叙曹友闻平生之事,盛赞其胸怀文韬武略,敢于舍身成仁,慷慨激烈,感人至深。《宋诗纪事》录其诗二首。《四川通志》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