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山岩画群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曼德拉山岩画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呼德呼都格嘎查境内的曼都拉山中,距内蒙古阿右旗巴丹吉林镇约212千米。
历史沿革
曼德拉岩画群的制作时间,约从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早期开始,历经新石器时代的狩猎盛行时期和原始社会牧业萌芽时期,经历了夏、商、周、秦、汉、北魏、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1987年以前,曼德拉山岩画群未列入文保单位,由于文物保护的理念尚未普及,岩画本体曾遭到部分破坏和损毁。
2001年11月以后,地方政府先后印发了《阿拉善右旗岩画石刻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和《阿拉善岩画保护管理办法》,为岩画保护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同时,为曼德拉山岩画群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了文物保护单位标志。通过对4234幅岩画的测量、拍照、GPS定位、绘图、编号等工作的完成,建立了岩画照片档案和电子数据库,补充完善了岩画“四有”档案。为加大保护管理力度,结合工作实际,在曼德拉山岩画重点保护区域设立了标识标牌,实施了岩画围封,设立了曼德拉山岩画保护管理站,实现了专人看护,杜绝人为破坏和乱刻乱画现象。
2013年后,实施了曼德拉山岩画群三维数据采集与应用项目、曼德拉山岩画群保护项目和曼德拉山岩画群安防工程,建立了岩画三维数据库,规范了参观线路,加强了曼德拉山岩画的保护管理与研究工作。
遗址特点
曼德拉岩画群分布于阿右旗曼德拉苏木呼德呼都格嘎查境内的曼都拉山中,距内蒙古阿右旗巴丹吉林镇约212千米。存岩画4234幅。面积约18平方公里,属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制作。曼德拉山山体以花岗岩为主体。大面积发育,球状风化而形成的花岗岩成为这里的整体风貌,其主体东西长约6千米、南北宽约3千米,呈椭圆形。岩画就刻画在花岗岩山脊中大量分布的一条条玄武岩脉上,玄武岩质地致密,相对风化较慢,其因温度骤变而易解理为块状结构,容易形成大的平直石面,且经日晒氧化形成黑漆光泽(又称黑晒岩),故成为制作岩画的材料。岩画的造型技法有凿刻、磨刻和线刻。画面内容为狩猎、放牧、战斗、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游乐等。
文物遗存
“繁衍生息”图
“繁衍生息”图,完整地讲述了一个部落的诞生过程。通过18个用树枝搭建的帐篷来反映远古母系社会的族群生活场景,位居其中的四层大帐篷每层人数递增,表达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哲学观,此外图中女性腹部画有儿童,表现了早期人类的生育崇拜。
另一种解读:村落图,刻画了一个由十八顶帐篷组成的村落。各帐篷间皆点缀着人形,人身着长裙,双手合十拱于胸前,作恭立状。其中左上方人最为高大,系女性,五官粗备,特意刻画出乳房。大帐篷是村落的中心建筑,最为高大。在大帐篷右侧有四排帐篷,共计十顶,样式基本相同。大帐篷左侧有两排共七顶帐篷、五个人形和似犬的动物。岩画再现了原始氏族部落村落的布局、帐篷的构造样式。
太阳神图
太阳神图由七个头戴光冠的太阳神组成图案,整体颇似建筑物。推测为一庙宇,里面置太阳神像。在艺术风格上,较抽象化和图案化。系凿刻而成。为元、明时期蒙古人的作品。
猎羊图
猎羊图主体为一只北山羊,有两位射手手持弓箭一前一后瞄准中央的北山羊。射手双腿分开,露出尾饰。主体清晰,制作方法为磨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
保护开发
曼德拉山岩画博物馆
2017年,阿拉善盟委、行署和阿拉善右旗委、政府,共同筹建了曼德拉山岩画博物馆,通过展品结合馆内声光电、岩画三维展示、VR体验等科技手段在观众不近距离接触文物本体的情况下可以更加全方位、清晰的观看文物本体现状。
文物价值
曼德拉山岩画群记录了远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形态、自然环境风貌,题材之广泛、内容丰富、堪称中国西北古代艺术的画廊,是世界最古老的艺术珍品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民族史、畜牧史、美术史以及民族迁徒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曼德拉山岩画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曼德拉山岩画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呼德呼都格嘎查境内的曼都拉山中。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曼德拉山岩画群,路程约27.6千米,用时约25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5 14: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