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井位于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西郊街道办事处城西大道旁,是五代
南汉程乡县令
曾芳所凿。上构四块圆形石雕,曾井旁有明永乐
元年知县郑懋中构筑的曾公祠和碑记。曾井都还完好,深约三丈(约10米)。
曾井位于梅州梅城江北老城区市印刷厂内。为南汉时程乡县令曾芳所凿。井为石筑,深约3丈,井口呈圆形。据载,南汉初,本地瘟疫流行,县令曾芳以袋盛药置井中,疫者汲饮井水而愈。人思其德,称此井为曾井。泉清而甘。相传宋代狄青奉命征讨侬智高时,路过梅州,士兵患瘟疫,狄青命将士汲饮井水,病亦愈。秩青回朝后,向宋帝奏明此事。仁宗赐飞白书“曾氏忠孝泉”五字勒碑。宋咸淳七年(1271),知州蒲寿晟捐资修建井亭。明永乐元年(1403),知州郑懋忠修曾井祠,井栏用8块麻石镶嵌成八角,麻石上刻“民人汲食,不许洗衣,磨刀有罪,敬之戒之”16个大字。现井存亭祠均毁。该井是梅州名城历史风貌保护区中仅存的千年古井,是研究古城居民生活习俗的实物资料。1987年11月16日由原梅县市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8月4日被梅州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曾井的建筑结构、建筑形制及原有使用功能,适当调整了井的水平高度,把原有井台水平升高1.6米,在现有井面安装花岗岩石栏杆、不锈钢井罩和
钢化玻璃安全防护罩,重刻文物保护标志牌及文物保护说明牌,维修后既保存了原有的形制、材质及工艺,又便于管理及使用,同时方便了市民的参观和对外宣传。
据记载,在南宋初年,梅江区流行
瘟疫,曾芳用袋子装药放置在曾井中,患上了瘟疫的人喝了曾井的水之后都痊愈了;相传宋代的
狄青南征时,士兵患上了瘟疫,路过梅州时,因为曾井甘甜的泉水治愈了患病的士兵,
宋仁宗皇帝特此降谥曾芳“忠孝公”,并赐
飞白,书“曾化忠孝泉”五个字。
咸淳七年(1271年),知州
蒲寿晟邀集乡人琢碑构木,建亭井上。明代,知县郑懋中在井旁建“忠孝祠”,后来又塑像纪念。1526年开始兴祀事,易祠名“彰善祠”。曾井伴着梅州市的兴衰相延千余年,人文墨客为其赋和者甚多,更增添了曾井的文化负重。江左名士,自号“古今过客”的王望如有一副对联:“曾公凿井,狄公祷泉,程处士应配享万年香火;郑侯择里,陆侯肯堂,王令尹恐难对异姓高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