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士迈(1926年4月8日—2014年12月31日),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26年4月8日,曾士迈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幼年随家迁沈阳。
1935年,回到北平,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二附小。
1944年1月,进入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开始学习农艺学。三年级转入植物病理系,该班仅他一名学生,因此受到多位名师的传授和指点。
1948年7月,从北京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9年9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所大学的农学院合并,组建北京农业大学,曾士迈先后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导师。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1966年,被农业部委派执行文教援越任务,在越南南方进行热带作物病害研究和师资培训工作,并获得胡志明勋章。
1974年—1975年,被农业部派往墨西哥考察水稻。
1980年—1981年,被农业部派往美国考察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1981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系主任、副系主任。
1985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至1990年)。同年应英国邀请赴英国洛桑农业试验站访问。
1990年,应联合国环保总署邀请赴前苏联(塔什干)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国际培训班讲课。
1992年,应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研究顾问组邀请,为国际水稻所第4届外界评审专家组成员,赴马尼拉1个月。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农业学部。同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开始在中国农业科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病理系工作。
2014年12月31日2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曾士迈将系统分析方法引入植病流行研究,在中国国内率先研究植病流行的电算模拟,研制出多种病害的预测、决策、防治效果系列模型,编著了中国国内第一本《植物病害流行学》,促进了病害预测技术的新发展。倡导抗性持久化研究,探索寄主-病原物群体间相互作用,为抗病性遗传管理服务,著有《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创议植保系统工程研究,以问题分析、目标建立、监测、预测、防治决策、效益评估等软技术为纵轴,横向综合各类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和协调各种防治硬技术,组成植保软科学体系,著有《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曾士迈在第四、五届国际植物病理学大会(1983年,墨尔本;1988年,东京)上,任国际植物病理学会(ISPP)流行学委员会委员。他多次出国讲学、考察,增进了国际交流。曾士迈促成植物病理学会成立流行学专业委员会,多次参与组织了全国重要的病虫害预测、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病虫害超长期动态与预测学术讨论会。
人才培养
曾士迈教书育人,注意启发和言传身教。他从爱护实验材料、仪器,到节省纸张笔墨,要求都很严格。自己的教案、学生的论文,他都要反复修改,甚至10余次。
1948年曾士迈毕业留校后先后承担过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真菌学实验课;农耕实习、生产实习;讲授病害防治各论、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免疫学,在学校搬迁时(1958年)还兼管本系的基建工作。1980年,在中国国内开设研究生和本科生《植物病害流行学》课。
1994年曾士迈编著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植保系统工程导论》,初步建立了植保系统工程学科。
截至2014年12月,曾士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博士生11名,进修教师和青年工作者80余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出版图书
个人生活
曾士迈的父亲曾权从事土木建筑技术工作,曾任职于北京市文化古迹建筑物整理委员会。母亲肖斐青,勤俭持家,注意教育子女,使兄妹六人皆勤奋好学。
曾士迈的夫人
张树榛是小麦育种学家,他们共同著书、译书,培养研究生。
人物评价
曾士迈执教60余年,著书立说,桃李芬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和优秀的农业技术骨干。他在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大区流行规律及计算机模拟模型等方面,以及植物水平抗病性、抗病性持久化策略以及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领域,成果累累。(中国工程院评)
曾士迈待人谦和,平易近人。听过他的报告或与他交谈过的人,都感到受益匪浅,终生难忘,他对中国农业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农业大学评)
后世纪念
2016年11月,为了弘扬曾士迈、张树榛先生的奉献、爱国、科学精神,促进植物病理学发展,由曾先生、张先生的弟子及亲属共同发起设立“曾士迈张树榛奖励基金”。 基金面向全国设立“曾士迈张树榛优秀学科贡献奖”和“曾士迈张树榛未来之星奖” 两个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奖金总额为6万元。
参考资料
曾士迈院士生平.中国农业大学.2015\u5e7401\u670806\u65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