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琼琲
清代武榜眼
曾琼琲(1758—1848)字荣锦,号宝园,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洛阳围人,其幼读诗书,长习武艺, 19岁考取邑庠生,28岁赴省城乡试武举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中武进士,殿试钦点为一甲榜眼及第,授殿前花翎侍卫,三年后任江西下历都司,升授九江游击、河南卫辉营参将,河南中军府中军大将等职,诰封四世“武义都尉”(正三品)。
人物简介
曾琼琲(1758~1845),字荣锦,号宝圈,广东省五华县棉洋镇洛阳村人。幼读诗文,长习武艺,
19岁为武科邑庠生
乾隆五十一年(1786)赴省城乡试中武科举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上京考取武科进士,殿试钦点榜眼及第,钦授殿前蓝翎侍卫。三年后出任江西下历都司、九江游击,河南卫辉营参将,河南省中军府中军大将,诰封四世“武义都尉”(正三品)。
道光八年(1828)辞归。他返回乡里,教育后辈勤俭成业,耕读传家。
他虽为官30年,返乡之时,仅带有平日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1000多块银元,而不为己用,全部捐赠给村里买田,作为学田尝产,支持办学,为培养教育后代而尽心尽力。
人物生平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曾琼琲出生于山乡农家,幼喜读书习武,尤以弓马见长。19岁为武科邑庠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赴省乡试中武科举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考取武科进士,殿试钦点榜眼,钦授殿前蓝翎侍卫。历任江西下历都司、九江游击、河南卫辉营参将,河南中军府中军大将,诰封四世“武义都尉”(正三品)。
曾琼琲仕途三十年,为官清正廉明,在河南军府任职期间,被朝廷委任为乡试考官。上任伊始,开封府内有位巨贾为让其子在乡试中举,以补富而不贵之不足,便特派管家携带重金到看考官家登门行贿,被曾琼琲拒绝,并对那位管家说:“看考之责,应是量才拔萃,让有真才实学、技高艺精者为国效劳。万不可昧心做事,卖官鬻爵,中饱私囊,被不学无术之辈钻了空子。”并要管家转告:“本官奉命行事,拔优入选,贵子弟能否考取就看其本人的才学和武技了!”管家满面羞怯,只好收回贿金回去禀报。
曾琼琲于道光八年(1828)71岁时辞官归里,在乡筑居“耕读馆”。返乡时,除了随身简单行李和平日节衣缩食剩下的一千多银元外,只穿着粗布衣服回到家乡。
他回到家乡后,了解到村里学校经费来源极为困难。用带回来的银元购买良田,全部捐赠给学校作学田尝产,田产收入补学校经费不足。他平日生活十分俭朴,经常谆谆教育家人:万不能因图横财而不义,要勤俭持家,耕读传家。并以“耕为本,读为先,敦孝行,乐性天,和党族,敬师贤”等语立为家训,留传后代。
他在乡里是位高德厚望的长者,但从不居功自傲,炫耀自己。当他年高81寿辰之时,一再叮嘱家人,一不发请柬;二不摆酒宴。届期天一亮,他便上山与知心的樵夫农友在幽静的林间旷野聊天去了。而乡邻们闻知他的大寿日期,却纷纷备礼登门。他的儿子则受托出来一一辞谢,说:“家父有嘱,惨淡之年,理应俭朴,庆寿从简,请拿回寿礼。我仅代表家父感谢大家的深情厚意!”招呼他们吃顿便饭即送行。
曾琼琲刚回乡时,乡邻亲友常称他为“榜眼爷”,他叫族内人论辈份相称,族外人直呼“老伯”。因此,他在村中开设的小铺店名就叫“老伯”。他经商讲信义、求薄利,乡邻都乐于光顾,并常在店中聚友聊天或向人传授武技。他还自撰店联云:“不近山林不近市,半为生意半为情。”此联道出了他在乡里悠然度过晚年的景况。
文物遗存
曾琼琲一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官清正,品格高尚。其71 岁告老返乡之日仅带有百两银子,回乡后,用这些银子购置学田,资助兴学育才,为乡民传习武艺。至今,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洛阳围曾榜眼故居“长兴楼”中,仍保留有其当年习武的大刀和习武石,大刀重约180多斤,长约2 5米,如今要搬动它,仍需小心翼翼,想当年曾榜眼可以把此大刀舞得呼呼生风,是何等神力;更令人惊叹的是,在长兴楼大门口,有三块花岗岩质地的习武石,小的有200多斤.大的有300多斤,据说曾榜眼当年可以同时提起这三块习武石。族人保留有—件曾榜眼当年穿过的长袍,人站在凳子上仍够不着,可见曾榜眼身材高大魁梧。 在民间,曾榜眼还有当考官拒贿选贤的美谈。据说.有一回曾琼琲身任选拔武生的考官。开考前夕,开封府巨贾马百万的老管家到曾琼琲的住所送钱说情,老管家讨好说:“马公子为人机灵,武艺不凡,明日赴考,望大将军高抬贵手,助力选拔,”说完,把一大包银子递来,并说事成后还有重谢。曾琼琲严斥道:“考官之责,应是量才选拔,我曾某不昧心做事,卖官鬻爵,中饱私囊,此银子拿回去吧,井转告你主人,令公子能不能中,就看他的本事,若令公子本事大,不必花上分文。第二天,曾琼琲秉公选拔,见马公子确实武艺不凡,于是还是让其名列金榜。
轶事典故
五华(古称长乐),自清朝晚期开始就有一首这样的民谣流传至今:“长乐地方唔(不)会输,源源米谷载下州(嘉应州,今梅州)。三里出有两提督,状 元榜眼涯(我)正有。”说的是五华县籍人在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出有两名水师提督魏大斌、李南馨和武科状元李威光,而榜眼(武科进士一甲第二名)指的就是曾琼琲。
钟情文武
清乾隆二十三年 (1758),曾琼琲出生在棉洋镇洛阳围的一个普通农家。其祖父和父亲都受过儒家传统教育,深深懂得名字是客家人对孩子未来人生的企盼的道理,因此取曾琼琲的字“荣锦”,就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谨慎做人,将来能成为国之栋梁,家之荣耀;其号“宝园”是取自郑板桥石图题诗,也表达了希望儿子坚持不懈、直至功成名就的意愿。
曾琼琲正因为有这样的慈祖严父,在日后从戎几十年里,他的成功之路无不受到祖父和父亲平时言行的深刻影响。
曾琼琲自幼钟情诗书经史和舞刀弄棒,不足十岁就迷上了看杂耍,只要一有空闲,就模仿看到的那些动作,玩得不亦乐乎。十岁那年,其父送他到乡拳馆“学打” (本地客家人习惯把教武术的师傅叫“教打”,学武术叫“学打”),教打师傅见他悟性好,便为他开小灶,安排单练。
曾琼琲也非常勤奋,每天跟师傅起早贪黑习武,学至第三个月就基本熟悉了等常用招式。
到十二岁时,懂事的琼琲认为自己空有一身力气,应该找一份帮工补家用,碰巧有家酒坊需要人挑水,每天把十口水缸装满即可。东家开始不相信他这么小一天能挑这么多水,只是让他试一试,不料发现他人小力大,不需扁担,只用手提,东家惊喜异常。对于“每天不固定时间,只需把十口水缸装满,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这样的工作安排,曾琼琲很高兴,这样既能赚钱帮助父母,又不误习文练武。
他经常在屋后的狗里塘小平地上,练习拳脚、棍棒,后来他又想玩大刀,就把平时攒起来的钱,找到一个打铁铺打了一把大刀。他玩一通棍术,又玩一会大刀,尽情挥舞。一个月后,他又别出心裁,玩拔桩,就是把大小不一的木桩用石块打进土里,再慢慢拔起来……
有一天,正当他玩拔桩玩到兴头上时,对面走来一个老头子。老头子发现这个青年不一般,禁不住上前询问了起来,曾琼琲直言相告。老头子一拍大腿:“好哇,我就是专程来找你父亲商量祖坟山事情的。”
一拔泯仇
原来,老头子是临山的宗亲,由于临山地处深山,大部分族人往平地迁移,留下的曾氏人丁薄弱,在田地和山场守业上,受到人丁强盛的外姓欺侮。那年清明节,临山曾氏在祭祖时发现邻山的竹子有几根新笋长在曾家的山坡上,就用柴刀砍了。邻山山主知道此事后,纠集了一群人,找到曾氏族长家里威胁说:“下次你们再砍我们的竹笋,我们就去挖你们的祖坟!”看到他们来势汹汹的样子,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族长,只好忍气吞声。
过一年祭祖时,又有邻山的竹笋长到曾家山坡来了。为了这桩事,曾氏族长忧心忡忡: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引起房姓争斗。于是,老人来找洛阳围的宗亲商量如何解决这事。听了老族长的叙述后,琼琲说,那我把他们的竹子扯掉不就行了吗?
“你能把竹子扯起来吗?”
“我试试给你看。”
曾琼琲说着走到旁边,随手一抓就把那碗口粗的树连根拔了起来后又插了回去。
老人见他竟有这般功夫,喜不自胜。第二天,曾家人带着琼琲来到祖坟山临山,他并没有立即开始拔竹,而是把曾家邻山的三根大竹折断,自己坐在三根竹交叉处闭目养神。邻山山主见曾家人上山后,纠集了大批人马,手拿棍棒刀叉气势汹汹跟了上去,人还未到,就听到有人大吼着:“看谁敢动老子一根竹毛!”
听到吼声后,曾琼琲睁开眼睛,从竹叉上跳了下来,走到那个大吼的汉子面前,“不敢砍你们的竹子是吗?我扯可以吗?”
只见他稍一弯腰就是一条口盅大的竹子被连根拔起,头也不抬,好像是在扯地里的杂草一般,一口气拔起十几条。这时,邻山的一位老者喘着气跑到曾琼琲身边,连忙说道:“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不用拔了,以后只要长到曾家山里的竹子就是你们曾家的,我们一律不过问。”眼见一场要发生的房姓械斗,就此圆满解决。
为官清廉
据说乾隆五十五年(1790 )殿试那一天,曾琼琲非常自信,每一项都是直接选取最难的。在第一场“马上箭法”、“拾帽子”,第二场步射、拉硬弓时都赢得全场喝彩,特别是在第二场舞大刀时,由于他平时练惯了180斤的大刀,拿着120斤的大刀,舞得虎虎生风,潇洒自如,一气呵成。殿试结束后,皇上赐封曾琼琲为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授殿前花翎侍卫。
在粤东地区,至今还流传着曾琼琲为官清正、廉洁生威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其当考官拒贿选贤的美谈。据说有一回,曾琼琲身任选拔武生的考官。开考前夕,开封府巨贾马百万的老管家到曾琼琲的住所送钱说情,老管家讨好说:“马公子为人机灵,武艺不凡,明日赴考,望大将军高抬贵手,助力选拔。”说完把一大包银子留下,并说事成后还有重谢。曾琼琲当场斥之道:“考官之责,应是量才选拔,我曾某不昧心做事,此银子拿回去吧,并转告你家主人,令公子能不能中,就看他的本事,若令公子本事大,不必花上分文。”可见曾琼琲秉公选拔、为国选才之决心。
曾琼琲一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官清正,品格高尚。道光九年,71岁的曾琼琲告老返乡,身上仅有的百两银子,均用在购置学田、资助兴学和为乡民传习武艺等方面。
曾琼琲告老还乡后,对乡亲们说:“不要再叫我‘榜眼爷’,叫我老伯即可。”他在村边开了个小店卖烟丝,招牌就叫“老伯”。他经营讲信义,仅收微利,乡邻都乐于光顾,并在店里聊天或请教武艺,正如他自撰店门对联所云:“不近山林不近市,半为生意半为情。”道出了他晚年景况和宽广胸怀。
道光二十八年(1848),曾琼琲去世,葬在其从小练武的洛阳围狗里塘的小山坡下,墓长8.6米,宽9米,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但却没有墓碑。据说是因为其时修墓占地需征重税,因曾琼琲为官清廉,去世后家无余赀,家人只好仅为其修了一座无墓碑的灰沙墓。
在五华棉洋洛阳围故居“长兴楼”中,至今仍保留有曾琼琲当年习武的大刀和习武石,以及曾氏祠堂“忠恕堂”内悬挂有“榜眼及第”的牌匾,祠堂外面还有两根约三米多高的花岗岩石楣杆。曾琼琲使用过的大刀重约180多斤,长约2.5米,如今要搬动它,仍需小心翼翼,想当年武榜眼可以把此大刀舞得虎虎生风,是何等天生神力!更令人惊叹的是,在长兴楼大门口,有三块花岗岩质地的习武石,小的约200多斤,大的有300多斤,据说曾琼琲当年可以同时提起这三块习武石。其同宗族裔现保留了一件他当年穿过的长袍,可见其身材之高大魁梧。
亲属成员
曾祖父:曾鼎玉,以曾孙曾琼琲,官卫辉营参将。嘉庆十四年万寿,恩赠武义都尉;妻卢氏赠淑人。
祖父:曾肖贤,以孙曾琼琲,官二等侍卫。嘉庆元年,封武翼都尉;妻陈氏封淑人。又以孙曾琼琲,官卫辉营参将。嘉庆十四年万寿,恩封武义都尉。
父亲:曾国士,以子曾琼琲,二等侍卫。嘉庆元年,貤封武翼都尉;妻张氏封淑人。
哥哥:曾琼琳,附贡生,以弟曾琼琲,官二等侍卫。嘉庆元年,貤封武翼都尉;妻张氏封淑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3 10:27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