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海棠·傲霜枝袅团珠蕾》是金代词人
党怀英所写的一首词。
作品原文
月上海棠①
傲霜枝袅团珠蕾②。冷香霏③、烟雨晚秋意、萧散绕东篱④,尚仿佛、见山清气。西风外⑤,梦到斜川栗里⑥。
断霞鱼尾明秋水⑦。带三两飞鸿点烟际⑧。疏林飒秋声⑨,似知人⑩、倦游无味⑪。家何处⑫?落日西山紫翠⑬。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月上海棠:词牌名,此词牌有三体,七十字、七十二字和九十一字,该词属于七十二字体。
②傲霜:不为寒霜所屈。袅团:状菊,类丛,言盛茂状。
③冷香:幽冷的芳香气味。
④萧散:萧条凄凉的样子。东篱:泛指种菊之处。
⑤西风:秋风。外:表示时间。
⑥斜川:东晋陶渊明曾游之地,在今江西星子、昌都二县间。栗里:也是陶渊明经行之地。在今江西九江西南。
⑦断霞:片霞。唐张说《巴丘春作》诗:“日出洞庭水,春山挂断霞。”
⑧带:映照,笼覆。三两:约数。表示少量。飞鸿:飞行着的鸿雁。点:点缀。烟际:云烟迷茫之处。
⑨疏林:稀疏的林木。飒:风声。
⑩知:料想,猜测。
⑪无味:没有滋味,没有兴味。
⑫何处:何在。
⑬紫翠:指夕阳照射青翠山林的颜色。
白话译文
不为寒霜所屈的菊枝,它的细柔花瓣卷成丛团的花骨朵,它的清香飘散,在轻雾细雨中更富晚秋的景致。我怀着萧瑟凄凉的心境在菊丛中徘徊,又和当年陶渊明“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的心境相仿。秋风刮起后,我的梦魂也像追踪陶渊明“归来”的印迹一样到了斜川、栗里。
片片晚霞被残阳染成鱼尾一样绯红的亮色,把一江秋水照得分外澄明。天边的云雾迷茫之处隐隐点缀着三两点飞鸿的影子。稀疏的林问传来萧飒的秋风声,像是料到我己倦于宦游没有兴味的心情。我的家乡何在?茫然四顾,只见落日下的西山一片黯淡的紫翠林色。
创作背景
词的写作时地没有明确记载。根据词中“栗里”和新述,可能写作于金世宗大定五年(公元1175年)前后,词人任汝阴(今安徽阜阳)县令时。县令一职官小政繁,作者清高自许,难免厌怨,为抒发倦游无味欲辞官归隐的惆怅心情,词人写下了该词。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傲霜枝”出自苏轼诗“菊残犹有傲霜枝”。茂盛的菊花丛中,一颗颗带着雨珠的花蕾晶莹闪烁,秋风微拂,枝蔓摇曳,阵阵幽冷的芳香在如烟似雾的霏霏细雨中飘散,深深地感到了晚秋的风光与神韵。二句明写景,暗喻人,“晚秋意”三字概括了词人对新见景色的观感。
接下来词人由景及人,词人本人也进入画卷:“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此情此景,使读者感到词人是与陶渊明有共鸣之处,诗情画意都能联想到陶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潜:《饮酒诗二十首之五》)。“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归鸟诗》)对比之下不难看出词人是在赏菊中想到喜菊名人的陶潜,同为爱菊,自己非常追慕渊明。这点也可从词中“仿佛”二字看出。即是说,陶潜当日“悠然”自得,此时自己也颇感同身受。
词中写山气清新佳妙,正与陶诗“日夕气清”相应。暗喻词人现花也正处“日夕”之时。陶渊明折腰之叹,更使词人在见繁政务之余远慕陶令,“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写出词人梦想自己也能像陶潜一样在“归故里”后,逍遥自在地“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斜川和栗里都在江西境内。据《宋书》载“潜尝往庐山”,途经栗里,以词人此句中借栗里言“悠闲”。“西风外”的“外”字为方位词,在这里“外”有内中、其中的意思。
“断霞鱼尾明秋水”,化用苏轼《游金山寺》诗“断霞半空鱼尾亦”,后句直写秋江晚景,“飞鸿”二字动感很强。那朵朵晚霞被残阳辉映得如同绯红的鱼尾,一江秋水也纷外澄明。天边暮霭中三两点飞鸿隐隐移动。意境高远,写象瑰丽,动静相宜。语意苍茫,隐含思归。
“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用典,西晋张翰故实,张翰为齐王东曹椽,在洛阳见秋风起,引起乡思,怀恋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归。历来诗词多借用秋风起寓思归浑意,词中写疏林中飒飒秋风声阵阵响起,好像知道“宦游吾倦已”(见辛弃疾《霜天晓角》)“无味”,乏味,有“鸡肋”的意思,倦游无味道尽此时心态,貌似平淡,实则意蕴极深。归去是意愿,不知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
词人慨叹:“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思归而不得归,大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郁闷惆怅。
党怀英作为金王朝的中下级官员,一方面自负才高,一方面也为官场中“折腰向乡里小儿”的经历而愤然。这种思想基础极易受到东晋陶渊明在“出仕”和“归隐”之间徘徊的影响。倦于宦游,会产生仕宦“无味”的感觉;而出于生存的需求,官员俸禄又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在外宦游已久、思乡之情达到不可承受的程度时,词人自然又会被西晋张翰倦宦思归的事迹所感染。
党怀英这首词是以秋晚之景抒归隐之情。词的起笔、过片和结尾分别是景语“傲霜枝袅团珠蕾”“断霞鱼尾明秋水”“落日西山紫翠”,中间穿插“尚仿佛、见山清气”“梦到斜川栗里”“似知人、倦游无味”等情语,又用“冷霜霏,烟雨晚秋意”“萧散绕东篱”“疏林飒秋声”等凄清景色进一步烘托,把词人秋晚宦愁思归的悲凉心绪表现出来。结语“落日西山紫翠”,那渐趋暗淡的光和斑驳杂乱的色,正象征了此刻词人愁思萦绕、心潮翻涌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所以,情景浑融交映是此词的一大特色。
名家点评
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融情景中,旨淡而远,迂傀画书,庶几似之”。
作者简介
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原籍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父纯睦,为泰安军录事参军,卒于官,妻子不能归,遂为奉符(今山东泰安)人。少与辛弃疾同师刘瞻。金大定十年进士。调莒州军事判官,累擢至翰林学士承旨。曾出使南宋。大安三年卒于家。年七十八。谥文献。《金史》卷一二五有传。赵秉文撰《墓铭》称其“文似欧公”,“诗似陶、谢”,“篆籀入神”,“古人名一艺,而公独兼之”。有《竹溪集》,已佚。词存五首,见《中州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