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娘娘
中国崇月习俗
由於月亮的形状变化与人间的气候互相应合,中国人民延续了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中对月亮崇拜的习俗,以为日为“太阳”、月为“太阴”,并人格化为神明。 中国民间相信,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太阴娘娘”的生日,所以在这一天举行祭月仪式。中国民间也俗称太阴为“月光娘娘”(闽人则简称为“月娘”),并以为她是祭拜求福的对象。 并且中国民间又有流传的传说,告诫孩子中秋夜勿随便指天或说话冒犯娘娘,以免被割去耳朵。
相关典故
无盐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另一说法齐国女子钟离春,无盐邑人,因名无盐。无盐也是中国丑女的典型,因为她奇丑无比,行年四十,仍嫁不出去。但就是这个极丑的女子,却有着治国安邦之术。她面遏齐宣王,直言齐国面临“四殆”。说外有秦、楚强敌,内聚奸臣,贤者隐退,邪伪当朝,劝柬励精图治,振兴国事。宣王采纳了她的建议,使齐国大安下来。宣王立无盐做了正后。
嫦娥奔月
嫦娥在中国传说中,原名常娥、恒娥(恒与常同义),有学者认为即常羲、常仪。《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艺文类聚》引《世本》云:“陈酆氏之女,曰庆都,生帝尧。陬訾氏之女,曰常仪,生帝挚。”陬訾氏为帝喾之妃,见《大戴礼记·帝系篇》:“帝喾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产后稷;次妃,有狨(原字为女字旁)氏之女也,曰简狄氏,产契;次妃曰陈隆氏,产帝尧;次妃曰陬訾氏,产帝挚。”
“嫦娥奔月”是最引人入胜的月宫之谜。嫦娥奔月的故事有着不同的文本。《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怅然有丧,无以继之。”《淮南子》避汉文帝刘恒讳,将恒娥的“恒”字改为女字旁。高诱注:“恒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恒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另有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是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要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了仙,却被罚变成丑陋的蟾蜍在月宫捣不死之药。
另一说嫦娥的丈夫后羿原本是一个不惜牺牲自己拯救人民的英雄;他把天上的十颗太阳射杀了其中之九,解救了人民的旱灾,受人民拥护成为领袖。可是,这位英雄後来逐渐走向反面,成为好大喜功的霸权者。嫦娥因为不满变成暴君的丈夫后羿,盗食了西王母赐给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升月宫。到了月宫的嫦娥为人间传下了原本长在月宫的桂花树种,她常催促着月兔捣药,希望为人间配制不死之药。
后来这个故事逐渐演化出许多优美婉转的新情节,如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一气射下九个太阳,人们因此得以安居乐业。不料,被射落的九个太阳皆是天帝之子,天帝便恼怒地将后羿和妻子嫦娥贬入凡间。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就把长生不老药送给他。后来心术不正的逢蒙趁后羿率众外出狩猎之机,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当机立断将药一口吞下。随后,嫦娥就轻飘飘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后思念妻子,就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妻子。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有些地方传说中秋节就是这样形成的。
吴刚伐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天界后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一说他学仙不够专心,天帝为锤炼他的心志,罚他砍桂树,并允诺如果砍倒,即可成仙。于是吴刚便在清冷的月宫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砍下去。
吴刚过失的说法:他因为离家学仙,而犯上不顾家庭的过失,回来发现妻子被炎帝的孙子占据,一怒之下又犯上杀人的过失。
炎帝之孙伯陵与其妻阿女缘妇私通,生下三个孩子,吴刚谪月后,其妻内心负疚,于是就叫最小的二个孩子飞奔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父亲。《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月中的蟾蜍、玉兔,就是延、殳变成的。
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原是道教掌故之一。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只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服用这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代文人写诗作词,也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
兔子上月宫,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姊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月饼起义
元朝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反抗。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起义成功后,朱元璋高兴地传下口谕,每年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相关习俗
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说农历八月十五日时居三个秋月之中,故名中秋;这一夜的月色比其他时间明亮,故又称“月夕”。它与春节、端午,构成中国三大节日之一。
中秋节起源於周朝人在每年秋分祭月的习俗,原是一种自然崇拜的宗教习俗。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到了唐代便开始出现许多诗人写的咏月诗,可知当时已流行赏月。《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说法说唐初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但中秋节盛行于宋朝,所以又有说法称正式定为节日是在北宋太宗年间。宋代苏轼写中秋月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代时的文献,已开始有正式称中秋为“团圆节”的记载。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由於此时值农忙之後,方便聚会。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中国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其中的饼,其造型都是为了显示团圆之意;又说凡是回娘家的女子,这天也要赶回夫家,一家同吃团圆饼,同赏月圆。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每一个农历月份的十五日,天上的月亮都是满圆型;但是,唯独有秋天的月,最亮最光,而且天气秋高气爽,这时间比任何时间更宜赏月。
中国人说“月到中秋分外明”,其原因和中国的气象及天文有关。
这时节尚不见冬天的大雪,也不似夏天雷雨交加,加上中国北方的冷流已南下,空中湿热水气减少,气压增高;因此正是天气不冷也不热的凉爽气温,所谓的“秋高气爽”。
此时,风也少了,空气中尘沙杂质不像其他时间飞扬,空气变得明净了,这段时间天上月色比其他时间亮。
明月在这时离秋分点最近,太阳光差不多能直射在月球上,使月球获得了太阳最大程度的直射;再加上秋天气候少了风沙乌云的遮盖,於是,这日反射阳光的月光是全年最明亮的。
嫦娥和婵娟
古人写诗歌,如果写到嫦娥就会代指明月,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因为嫦娥是美丽的女子,用美丽的女子婵娟代替嫦娥,婵娟就成了明月的代称。
习俗:
(1)赏月与吃月饼。中秋节是团圆节,因此,外出的出嫁妇女,多在节前回家团聚,故亲友也多利用节日探亲,一同吃月饼与赏月。
(2)汉代以来,每到中秋,官府必挨家挨户对老人慰问,并赠送手杖及坐凳。汉朝赵佗割据中国南部和建立南越国之际,也把这一习俗带到岭南的广东和广西一带。
(3)中秋节,也是亲友之间互相赠送月饼和探访、加强联谊与亲近的日子。
(4)父母或长辈,多在这一天为家中的幼辈准备灯笼,或者让他们自己以各种材料,包括废物利用,去制作灯笼。各家各户也多会让孩子们和邻居亲友互相招唤,结伴提灯笼游行。
这是一个让孩子利用节日去休假,并体会智力和体力劳动乐趣的日子;这也是一年一度允许孩子“玩火”和结伴夜出游乐的日子。
(5)传说,如果中秋夜迟睡可以延年益寿,未结婚的处女这一天迟睡,会让母亲长命。未婚男女,利用这一天迟睡和拜月之外,也进行“听香”等祈愿活动,藉以打发时间。已婚妇人则可能拜月娘求子。
(6)古人也是利用这一日的“月圆”好兆头,作为选婿或“抛锈球”的日子。
意义:
(1)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以至亲友互赠月饼,都是意在通过风俗,强调了人们心中盼望团圆与美好的意愿。这一个节日,其实象征了血缘的团结。当节日的纪念内容,增加上了抗暴的故事之後,节日的象征意义更加强调了人与人和谐团结与反暴的积极意义。
(2)嫦娥与吴刚两个永远在月宫中寂寞的仙人被视为的悲剧神仙。每年中秋,人间便是回忆他们的“故事”,又向他们祈福
团圆。其实这也是古代人们一代又一代流传的集体意识。
神话的讯息,警惕着家家户户,正在中秋庆团聚的人们,要珍惜相处的机会;每一家人,也要多珍惜家庭成员的沟通与相处,不可以重复上述两人的家庭悲剧。
(3)慰问老人,以及鼓励家庭中的少女中秋夜不眠,为母祈寿,都是藉“团圆”的节日,强调“但愿人长久”的祝福,祝愿社区中的长辈们长寿,也祝愿他们能与後辈们继续相处,不被社区或家庭遗忘。
传说,处女当夜不眠便可以祝愿母亲长寿,其实,也是寓教化於习俗之中;这种传说在提倡孝道之同时也鼓励女子在婚前应保持贞洁;这亦是孝顺父母的表现。
其他说法
大禹出生也与月亮有关。《太平御览》引《盾甲开山图》:“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娠生禹。”或许由此又演变出月下老人主管人间婚姻的说法,凡有情者,月下老人便将红绳子系在二人足上,二人遂能成为夫妻,事见唐代学者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
近年却有学者提出,牛郎织女确有其人。
他们认为,所谓“牛郎”、“织女”只是中国民间的叫法,其实在天文学上牛郎星的中文名应为“河鼓二”,织女星则应称为“织女一”,它们分别是天鹰座和天琴座上的一颗亮星。而古人之所以要给牛郎安上“河鼓”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是因为牛郎真实的身份原本就是“河鼓”——一个居住在黄河岸边的名叫“鼓”的原始部落。
而前面提高的吴刚的老婆(《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被学者解释成织女。缘妇所生的子女中有一个名叫“鼓”的人。“缘”的本义是指衣服的镶边,因而“缘妇”就是织花边的女人。
“牛郎织女确有其人”之说略述:
在很久很久的远古之时,河鼓(炎帝)部落的青年与吴权(黄帝)部落的姑娘相亲相爱,可部族的统治者却禁止他们交往并把守他们往来的河道,让他们只能隔河相望。然而严厉的禁令怎能阻住他们爱慕的思恋,他们每当七月夏秋之交洪水泛滥,部族看管稍疏时,便不畏险阻,涉水相会……久之,就产生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故事。
这样一来,吴刚的老婆是织女,吴刚的情敌是牛郎,玉兔,银蟾是织女生的牛郎的孩子。希望传说世界不要让学者们弄得太乱......
小时候家人告诫不许对着月亮撒尿......
数年前看到这样的研究:在中国,中秋前的死亡率低于中秋后的。由于人们普遍渴望团圆的愿望,于是都希望撑到中秋之后。这也算是不死之药的科学解释了吧:灵药就是心中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5 19:47
目录
概述
相关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