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白粉病是由
蔷薇单丝壳引起的、发生在月季上的一种病害。发病初期多在叶片表面上出现白色霹点,逐渐变成白色霉斑;在适宜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覆盖整个叶面,后期会在白色霉层上出现黑色颗粒物。嫩叶感病后,叶片皱缩、卷曲畸形,有时变成紫红色;老叶感病后,叶面出现近圆形水渍状褪绿黄斑,边缘不明显,叶背病斑处有白色霉状物;嫩梢及花梗受害部位略膨大,顶部向地面弯曲:花蕾受害后,开花不正常或不能开花。
蔷薇单丝壳(Sphae rotheca parnosa (Wallr)Lev.)属
子囊菌亚门、
核菌纲、
白粉菌目、单囊白粉菌属真菌。无性阶段为粉孢霉属真菌。月季上只有无性期。闭囊壳直径90-110微米,附属丝少而短。子囊100微米×(60-75)微米,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20-27)微米×(12-15)微米。
初期,新生嫩叶正反面覆盖一层白色粉霉层,后变浅灰色,有时为紫红色,新叶皱缩畸形。生长期叶片受害,一般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扩散粉霉斑,导致病叶自叶尖或叶缘开始逐步变褐,终至全叶干枯脱落。叶柄及新梢受害,生长受到抑制,节间缩短,粗度变细,甚至病梢出现回枯,病部表面也覆盖白粉层。花蕾严重发病时萎缩枯死,有的虽能开花,但花梗、花芎和花瓣都变成畸形,失去观赏价值。
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寄主植物的病枝、病芽及病落叶上越冬。闭囊壳也可以越冬。翌春病菌随病芽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力大量传播、侵染,在适宜条件下只需几天的潜育期。
在温度适宜时,雨滴或风夹雨传播病菌最易发病。气温在20℃左右开始发病,27-30℃时迅速上升。6-9月为发病盛期。病害蔓延和严重程度与降雨次数和持续期关系密切。雷雨季节或秋雨连绵则发病重,空气干燥晴朗则发病轻。
用药剂防治月季白粉病时,喷药要全面周到,保护好幼嫩部位,新梢生长盛期和雨季应增加喷药次数。发病初期可选用15%粉镜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
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50%多硫悬浮液300倍液、5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注意交替用药,连喷2-3次。如温室内相对湿度较大,需增加施药次数。轮换使用多种药剂,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