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先后无定期
医学术语
月经不按正常周期来潮,时或提前,时或延后在7天以上,且连续三个月经周期者,称为“ 月经先后无定期”。亦称“经水先后无定期”、“经乱”等。如仅提前或错后3~5天,不作 “ 月经先后无定期”论。
名词解释
月经不按正常周期来潮,时或提前,时或延后在7天以上,且连续三个月经周期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本病以月经紊乱为特征,如仅提前错后三五天,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论。
历史沿革
1.本病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月经不调》“妇人月经一月再来或隔月不来”。
2.宋代《圣济总录·杂疗门·妇人血气门》则称为“经水不定”。
3.明代万全《万泉妇人科·调经章》提出“进行或前或后”的病名,并指出“悉从虚治,加减八物汤主之”。
4.《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则将本病称为“经乱”,分为“血虚经乱”和“肾虚经乱”。较详细的论述了病因病机、治法、方药、预后和调养。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致月经先后不定期,其发生或因卵泡早期FSH(卵泡刺激素)分泌相对不足,卵泡发育缓慢,不能按时发育成熟,排卵延后而致经期后期而至;或虽有排卵,但LH(黄体生成激素)分泌值不高,致使排卵后黄体发育不全,过早衰退,月经提前而至;或者是月经周期中不能形成LH/FSH高峰,不排卵月经紊乱,可表现为月经先后不定。
病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是肝肾功能失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无常。其病因多为肝郁和肾虚。
病机
1.肝郁
肝藏血,司血海,主疏泄。肝气条达,血海按时满盈,则月经周期正常。若肝气逆乱,疏泄失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疏泄太过则月经先期而至,疏泄不及则月经后期而来,遂致月经先后无定期。
2.肾虚
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从经血而论,肾又主施泄。若素体肾气不足或多产房劳,大病久病伤肾,或少年肾病未充,或绝经之年肾气渐衰,肾气亏损,藏泄失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若当藏不藏则月经先期而至;当泄不泄则月经后期而来。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崩漏相鉴别。月经先后无定期以月经紊乱为特征,一般经期正常,经量不多。崩漏则以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发生严重紊乱为特征的病证,除见周期紊乱,并见同时出现阴道出血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
辩证论治
1.肝郁证
主要证候: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经色黯红或紫红,或有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小腹胀痛,胸脘憋闷,时叹息,嗳气少食;舌苔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代表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薄荷、煨姜。
2.肾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或先或后,量少,经色黯淡,质清;或腰膝酸软,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肾调经。
代表方:固阴煎(《景岳全书》)。
方药: 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人参、山药、灸甘草、五味子、远志。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关元、地机、三阴交、十七椎。
加减:寒湿凝滞加灸水道;气滞瘀滞加百合、太冲、次髎调气活血;气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
转归预后
本病若及时诊治,重视调养护理,可以痊愈。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调护不当,可能会发展成崩漏或闭经,所以应当及早积极治疗。
预防调护
1.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的舒畅,以利气血畅达和肝之疏泄功能正常。
2.实行计划生育,避免劳累,节制房事,以利肾之封藏施泄功能正常。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9 23:06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历史沿革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