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后期
中医病名
月经后期,中医病名。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到5个月,连续两个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后期。青春期月经初潮后一年内,或围绝经期,周期有时延后,周期时有延后,而无其他证候者,不做病论。若每次延后三五天,或偶然延后一次,下次仍如期来潮,均不做月经后期论。
名词解释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到5个月,连续两个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后期。如在 初潮后一二年或更年期,经期时有延后,并无其他证候者,是生理现象,不属本病。月经后期又称经水后期、经行后期或经迟。相当于西医的月经失调、月经稀发。
历史沿革
1.首见于汉代《金贵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温经条下谓“至期不来”。
2.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引王子亨所言“过于阴则后时而至”,认为月经后期为阴盛血寒所致。
3.元代《丹溪心法·妇人》中提出“血虚、血热、痰多”均可导致月经后期的发生。
4.明代《医方考·妇人门》论述月经后期为寒,为郁,为气,为痰。
5.《万病回春·妇人科》认为过期而来,紫黑有块是气滞血瘀。薛己、万全、张景岳等更提出了脾经血虚,肝经血少,气血虚弱,气血虚少,气逆血少,脾胃虚损,痰湿壅滞,以及水亏血少,燥涩而然等月经后期的发病机理。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出血,分为排卵性和非排卵性。排卵性月经后期是因为卵泡期卵泡刺激素分泌不足而卵泡发育迟缓,不能按时成熟致排卵延后,月经后期而至。无排卵性月经失调则是在月经周期中不能形成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高峰,卵巢不能排卵而致月经紊乱,可表现为月经周期延后。 
病因
本病的病因有虚实之别。虚者多因肾虚、血虚、寒虚导致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溢满而经迟;实者多因血寒、气滞等导致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溢满,致使月经后期而来。
病机
1.肾虚
先天肾气不足,或多产房劳,损伤肾气,肾虚精亏血少,冲任亏虚,血海不能按时溢满而经迟。
2.血虚
体质素弱,营血不足,或久病失血,或产育过多,耗伤阴血,或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均致营血亏虚,冲任不固,血海不能按时溢满而经迟。
3.血寒
(1)虚寒: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阳虚内寒,脏腑失于温养,生化失期,气虚血少,冲任亏虚,血海不能按时溢满而经迟。
(2)实寒:经期产后,外感寒邪,或过食寒凉,寒搏于血,血为寒凝,冲任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溢满而经迟。
4.气滞
素多忧郁,气机不宣,血为气滞,运行不畅,冲任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溢满而经迟。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病史禀赋不足,或有感寒饮冷,情志不遂史。
2.临床表现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行,可伴有经量及经期的异常,一般认为需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
鉴别诊断
1.与早孕的鉴别
育龄妇女月经过期未来者,首先应排除妊娠。
2.与妊娠期出血病证的鉴别
若以往月经周期正常,本次月经延后又伴有阴道留血,量、色、质均异于平时,或伴小腹疼痛者,应注意与胎漏,胎动不安,异位妊娠(宫外孕)相鉴别。
相关检查
(1)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略小。
(2)辅助检查:通过测定、阴道细胞学、宫颈黏液结晶等检查及内分泌激素测定,以了解性腺功能。B超检查以了解子宫、卵巢的发育和病变。先天不足者,多有发育不良的体征。
辩证论治
1.肾气虚
主要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暗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而色晦暗,或面部暗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代表方:当归地黄饮。
方药: 当归、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杜仲、怀牛膝、甘草。 
2.血虚证
主要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
代表方:大补元煎。
方药:人参、山药、熟地黄、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3.血寒证
(1)虚寒证
主要证候:经期沿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扶阳祛寒调经。
代表方:温经汤(《金贵要略》。
方药: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2)实寒证
主要证候:经期延后,量少,经色紫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治疗: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代表方: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方药: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
4.气滞证
主要证候:经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经前胸胁乳房胀痛,舌象正常,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脉弦数。
治疗:理气行滞调经。
代表方:乌药汤(《兰室秘藏》)。
方药: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关元、地机、三阴交、十七椎。
加减:寒湿凝滞加灸水道;气滞瘀滞加百合、太冲、次髎调气活血;气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
转归预后
本病常与月经量少兼见,治疗及时得当,预后较好,否则容易发展成闭经。生育年龄,若月经会期、量少,常可导致不孕。
预防调护
1.适寒温。经前及经期注意保暖,经期身体卫生能力差,应尽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触凉水等,以防血为寒湿所凝,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2.节饮食。经期不宜过食寒凉冰冷之物,以免经脉壅涩,血行受阻。
3.调情志。经期情绪稳定,心境安和。
相关文献
1、《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后期而至者.本属血虚,.然亦有血热而燥瘀者;不得不为清补;有血逆而留滞者,不得不为疏利。
凡阳气不足,血寒经迟者,色多不鲜,或色见沉黑,或涩滞而少。其脉或微或细,或沉、迟、弦、涩。其脏气形气必恶寒喜暖。凡此者,皆无火之证。治宜温养血气,以大营煎、理阴煎之类加减主之。大约寒则多滞,宜加姜、桂、吴茱萸、荜茇之类,甚者须加附子。
2、《薛氏医案.女科撮要·经候不调》:其过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虚,有因肝经血少,有因气虚血弱。主治之法…脾经血虚者,人参养荣汤;肝经血少者,六味地黄丸;气虚血弱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6 15:48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