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月球上的地震叫月震。1969年美国科学家乘
阿波罗号飞船首次踏上了月球,在月球上架设了 5台
地震仪,能连续向地球发回月震记录资料,从此人类开始了月震观测与研究。
虽然月球的
内部能量已近于枯竭似乎是一个几近僵死的天体,但受天体引力以及陨石撞击等影响,仍然有轻微的应力活动,因此经常有微弱的月震发生。1969年7月,
阿波罗11号飞船
航天员登月后在月球静海西南角设置了检测月震的仪器。此后,相继在月球着陆的几艘
阿波罗飞船先后在风暴洋东南、弗拉-摩洛地区、
亚平宁山区的哈德利峡谷、笛卡尔高地和
澄海东南的金牛-利特罗峡谷放置了月震仪。月面上的6台
月震仪组成了检测月震的网络,它可以记录月震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度和震源深度。至1977年8年为止,月球上的月震仪共监测到10000多次月震活动。测震仪每年会记到600—3000次月震,震级多数很小,大约不到2级,而从1972年到1977年之间记录的月球表层30千米以内发生的月震次数28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月震强度不仅足以震动日常家居,而且使月球上的硬岩层持续震动长达数分钟,远比地震时地球软
岩石层震动时间长。诱发月震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由月坑中的滑坡引起。无论诱发原因是什么,将来在月球上建造经得起频繁月震考验的建筑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
月震图上可以看出来,月震和地震很不一样,一个小地震可使远方的
地震仪持续一分钟,而在月球上要持续一小时,
震幅迅速增大后,衰减十分缓慢,这有趣的现象科学家认为可能和月球上缺水和岩石的破裂性质有关。
月震比地震发生的频率小得多,每年约1000次。月震释放的能量也远小于地震,最大的月震震级只相当于地震的2级~3级。月震的
震源深度可达月球表面以下700千米~1000千米处,月球半径只有1700多千米;而地震的震源深度仅几千米到670千米左右,不及
地球半径的十分之一。月
震波在月球内部要
多次反射回返,浅源月震持续时间1.5小时左右,深源月震由于震级一般相对浅源月震小,故持续时间相对稍短,陨石撞击激发月震波可持续3小时,甚至更久。而地球上这种小地震的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0分钟。由此可见月球内部对月震波的
吸收能力远弱于地球内部,地震波随着在地球中传播及折射、反射、
绕射能量衰减较快,而月震波能量在
传播过程中损耗则非常慢。
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研究认为,太阳和地球的
起潮力是引发月震的主要原因,此外,
太阳系内的小天体(如陨石、彗星碎块)撞击月球时,也可以诱发较大的月震,比如1972年7月17日21时50分50秒,在
月球背面靠近
莫斯科海附近,一块重约1吨的巨大陨石撞击月球,产生了一次3.5级~4级的月震。另有一类来历还不明的月震,在几天内每隔几小时反复发生。月震的稀少意味着月球内部是固态的,而且其内部
中心温度较低。
了解
月球内部结构的最好方法就是研究月震波,有人打过一个比喻,说地震波好比一盏灯把地球内部的结构给照亮了,这就是科学家为什么急于在月球上安装测震仪。月球上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它不像神话中讲的那么有情趣,测震仪每年会记到600—3000次月震,震级多数很小,大约不到2级,这使人们想到,月球表面尽管很平静,内部仍然十分活跃。测震仪还能记到陨石撞击月球产生的月震波,登月球的科学家为了研究月球的内部结构,还要在月球上制造人工月震,来计算月震波的
波速。根据对月震波的研究,发现月球的绝大部分是固态,也大致分三层,外壳、
中间层和
月核,月核比固体软,但可能还不是液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