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拼音:yǒu)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由“又(表示手)”和“肉”组成,表示持有。“有”表示持有、领有。“有”又用在处所词后,表示存在,再引申指出现或发生。“有”还表示某、某些的意思。“有”用在某些动词之前,表示客气。
字源演变
现代使用的“有”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作图2。右上部是一只手(“又”),左下部是一块肉,像肉的横断面的形状。表示手里“有”肉,“有”吃的了。战国文字、篆文、隶书楷书继承金文写法不变。
甲骨卜辞中,“有无”的“有”还不是金文所体现的形体,它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假借“
又”字(图1)。“又”,是“右”的本字。在早期卜辞中,“又”仅作为佑;在晚期卜辞中,则兼有“又”“佑”“有”等意义。关于“有”和“又”的假借现象,段玉裁已经注意到,并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古多假有为又字。”“有”作“又”,在西周末期的“散氏盘”中也有出现,如“吾有”的“有”字即写作又,与卜辞同。魏三体石经则直接将“又”作为“有”的古文形体。材料证明,借“又”表示“有”是古文字中的常见现象,但规模不大,到楚简中假借范围扩大,以
郭店楚简《老子》为例,通篇的“有”全部假借为“又”。
另一种写法是图A-E一类字形,古文字学界对这个字的辨认和解读,存在多种不同观点。关于为何可以将甲骨卜辞中的这类字释读为“有”字,学术界尚无定论。刘志基先生认为这个字是一个牛头的形象,以牛头的形象表示有无之“有”的意义,表现出在造字者心目中,牛是一种可作为财富象征的动物。
图A-E一类字形在甲骨卜辞的用法很多,表示“有”只是其中一种。而且这类字形与生、屮、牛、之的形体十分接近。无论从形体上还是从意义上,甲骨文字(图A-E)所承担的内容过于繁杂,因而有必要为“有”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形体,来分化甲骨文字的一部分职能。又因甲骨文中常借“又”表示“有”,字形上表示手的形状,字音上可以作为声符,为了增强辨义性,故添加意符“肉”,表示以手持肉的拥有义,于是出现了金文中的“图2”等形体,是形声兼会意字。
有字的本义是获得、持有、领有、拥有。获得、持有也即由无到有,自然引申为发生、产生。如《荀子·宥坐》:“孔子南适楚,启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椹,弟子皆有饥色。”有饥色,指呈现出饥饿的脸色。有与无相对,表示存在的意思。如《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有部】云九切(yǒu)
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凡有之屬皆从有。
【注释】《春秋传》:指《春秋·隐公三年》。
说文解字注
“不宜有也”注:謂本是不當有而有之偁,引伸遂爲凡有之偁。凡《春秋》書有者,皆有字之本義也。
“《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注:日下之“月”,衍字也。此引經釋不宜有之恉,亦即釋从月之意也。日不當見食也,而有食之者,孰食之?月食之也。月食之,故字从月。《公羊傳》注曰:“不言月食之者,其形不可得而覩也。故疑言曰:有食之。”引孔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又聲”注:云九切,古音在一部。古多叚有爲又字。
广韵
云久切,上有匣 ‖ 又聲之部(yǒu)
有,有無。又果也,取也,質也,又也。又姓,孔子弟子有若。又漢複姓。有男氏,禹後分封,以國爲姓,出《史記》。云久切。九。
康熙字典
【辰集上】【月部】 有;部外笔画:2
古文:𠂇
(yǒu)《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並音友。《説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
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
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
(yòu)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
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又叶演女切。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既醇,五齊惟醹。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月”的首笔撇改竖。
【写法】“”从上、左包围“月”;底部“”高。“”,长横居上居中;撇笔从竖中线上端起笔,撇向左下格。“月”,首笔竖从长撇中点起笔,在竖中线左侧;框内第一短横写在横中线下侧。
书法欣赏
(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