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度
可维修的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时在某时刻具有或维持其功能的概率
有效度,是指可维修的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时,在某时刻具有或维持其功能的概率,即产品正常工作的概率。对于不可维修的产品,有效度等于可靠度。它是评价产品可靠性的综合指标。
信度
信度(英语:Reliability),指的是测量方法的品质,即对同一现象进行重复观察之后是否可以得到相同资料的一种反映。对可信度的讨论往往出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和自然科学家一样,社会科学研究者试图使用一系列的指标来测量个人或社会现象。可信度概念的提出是研究者们用以反应测量的稳定程度。比如说如果用磅秤来测量一个人的体重,如果第一次称重是100公斤,而第二次称重是150公斤,那么很明显用这台磅秤来反应体重不是很可信的办法。这个类比也适用于其他的社会科学测量方式,比方各种问卷调查、心理量表、以及更广义上的观察。因为社会科学里往往缺乏客观统一的衡量标准(如品质、速度),所以研究者们希望能够通过探讨可信度提高社会科学测量的可靠程度。
有许多因素会影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可信度的问题。很多时候社会科学研究是由单一研究人员完成并且无法复制数据采集的过程的,在这种情况下,所采集的数据品质往往依赖于研究者的专业程度。但是由于个人因素的影响(如情绪、既有观念等),很难保证研究者所采集的数据是客观公正的。在更多的情况中,由于对于个体和社会现象缺乏明确的定义,所以研究者不得不借助许多易于观察到的事件来反应这些现象。艾尔·巴比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何来测量工厂里员工的士气?一种方法是去观察工厂里员工之间是不是会互相开玩笑。但是有可能工人之间某种形式的玩笑会被误认为是争吵。这是因为研究者既有的对于“玩笑”的定义是一个受个人成长背景(如阶级和文化)所影响的认知。所以有可能某一个研究者认为工人之间的士气很高,另外一些人认为他们之间关系很差劲。另一种策略是去收集工厂里工人申诉的档案。研究者可以假定申诉多的工厂士气更低,而申诉少的工厂士气更高。这种策略往往更可靠,也就是说可信度更高。
准确与精密
准确度(英语:accuracy)与精密度(英语:precision)是在科学工程学工业统计学等范畴上一个重要概念。
准确度是每一次独立的测量之间,其平均值与已知的数据真值之间的差距(与理论值相符合的程度)。例如:多次实验结果其平均值接近于已知的数据真值(理论值),可知道数据“准确”,或是数据具有“高准确度”;反之,平均值与已知的数据真值差距较大,表示实验数据不准确,或准确度不高。
精密则是当实验数据很精准时,会要求实验有高度的再现性,表示实验数据是可信的,也就是实验数据需要具有高精密度(多次量度或计算的结果的一致程度)。
一个结果必须要同时符合准确与精密这两个条件,才可算是精准。
常见文献以射击弹著点分布情形来说明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意义,初看似乎简明易懂,实际仍隐含认知的盲点。以射击而言每一弹著点均尽量接近靶心才称得上精确或是精准;一般射击而言属于高准确度高精密度。如果是期望求得弹道与瞄准机制间的关系、以枪只调校为目的的射击,其本质与一般真值未知的测量或实验相同,因为弹著点分布其平均值接近靶心,依准确度的定义则属于高准确度低精密度。 日益受到重视的国际标准组织ISO发表一份标准文件ISO5725,其名称为”Accuracy (trueness and precision) of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results”(量测方法与成果之准确度(真实度与精密度)),其内涵最大的改变是趋向从俗的定义accuracy为一般用语(the general term),即一般用来描述量测、实验整体成果的“精准”度一词,或者简称为“精度”。其间差异主要在于ISO5725 使用“真实度”(trueness)替代原本的准确度(accuracy)。 “精度”为真实度与精密度的组合,包含受到偶然与系统两部分误差的影响,实务上,以被认可的参考值视为真值。
参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5:25
目录
概述
信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