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柄柴胡(Bupleurum petiolulatum Franch.)为
伞形科柴胡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甘肃、四川、西藏、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300米至3,4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高山草坡灌丛林下,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根
直根发达,稍增粗,深褐色。
茎
茎圆,有细纵槽纹。
叶
茎下部叶狭长披针形或长
椭圆形,长9-14厘米,宽10-13毫米,薄纸质,顶端渐尖或钝尖,有细长突尖头,中部以下渐狭成长柄,至基部再略扩大抱茎,7-9脉,边缘略带红色,稍呈波状皱折;茎中、下部叶同形,但上部叶柄较短,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顶端钝尖或圆钝,有细长尖头,基部渐狭成短柄或几无柄,7-9脉;茎顶部叶更小而同形,但无柄。
花
复伞形花序少数,顶生和腋生,直径4-8厘米,花序梗长3-5厘米;总苞片1-3,椭圆形,长4-9毫米,宽2-4毫米,顶端钝尖,有小尖头,5-7脉;伞辐8-11,细,不等长,长5-40毫米;小总苞片5-7,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薄膜质,长2.8-5毫米,宽1.2-1.5毫米,顶端急尖,有小突尖头,基部
楔形,3脉;小伞形花序直径4-6毫米,有花8-16,
花柄长1.2-2.2毫米;花瓣黄色,中脉不隆起,小舌片近方形;
花柱基黄色,碟状,比子房宽。花期7-8月。
果
果实成熟时暗褐色,长圆柱形,长4-5毫米,宽1.8-2.1毫米,花柱间两边叉开,果棱色浅,极细,棱槽中油管3,合生面4,
胚乳腹面中央稍凹。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300—3400米高山草坡灌丛林下。
分布范围
产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省区。
模式标本采自云南马耳山。
栽培技术
喜暖和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适宜土层深厚、肥沃的沙质壤土中种植。生产上采取种子滋生或育苗移栽均可。
(1)种子滋生。柴胡栽后2年,于9月采集成熟种子晒干,脱粒,贮藏。播前半月进行种子解决,将柴胡种子用50微克/克的6—BA浸泡夜浸泡24小时,此后用1份种子加3份湿砂积于容器内,12天取出播种。春播或秋播均可,春播于3月下旬,条播按行距30cm开浅沟或穴播按23—27cm开浅穴,将解决过的种子按每亩0。5—0。75kg与草木灰充分拌匀,撒于沟内浅穴中,覆土、盖麦杆后浇水。秋播于结冻前播种,株行距与春播相同。
(2)育苗移栽。于3月下旬,将解决好的种子撒播或条播。撒播,在整顿好的畦面上作糟,将种子均匀撒于畦面、覆土。条播,按行距10cm开沟条播,播后覆土盖草浇水。10天左右出苗。当根头直径2—3毫米,根长5—6cm时进行移栽,择阴天,选粗壮、无病苗按行距25cm株距10cm,随挖随栽,栽后立刻浇水,确保成活。
(3)田间管理。
①间苗定苗。当苗高10cm时间苗,如缺苗及时补苗。
②
中耕除草施肥。联结中耕除草进行施肥。苗高10cm时,每隔10—15天施清淡肥水一次,延续施2—3次,当苗高33cm时,培土、并施较浓的人粪尿水。第2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
③摘蕾。于8—10月及时摘除花蕾和花薹。
④排灌。出苗前要维持泥土湿润,出苗后要小水勤浇,干旱时及时浇水,雨季要留意排涝。
(4)病虫防治。柴胡的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斑枯病,根瘤线虫病、锈病、蚜虫、
小地老虎、蛴螬、赤条椿象等。
根瘤病防治应留意排涝,与禾本科作物倒茬种植。药物防治用多菌灵(50%)600倍液灌根防治。
根瘤线虫病多发生于新开垦的土地上,整地时用80%
二溴氯丙烷乳油100—150倍液进行泥土消毒,每亩1—1。5kg。留意解决后半个月再进行播种。
斑枯病,为害叶部,忌连作,用1:1:120波尔多液喷药防治。
其它病虫害可用相应的农药进行防治。
(5)采收。柴胡播后2—3年采收。将挖出的根割去茎干,晒干,捆成小捆即成,通常亩产干货150kg。
果期
8-9月。
参考资料
柴胡栽培技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中国农业推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