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
服务营销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及北欧才陆续有市场营销学者正式开展服务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工作,并逐步创立了较为独立的服务营销学。服务营销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个阶段:
产生与发展
起步阶段
(1980年以前) 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异同,并试图界定大多数服务所共有的特征——不可感知性、
不可分离性、差异性、不可储存性和缺乏所有权。
在1977年,当时的美国银行副总裁列尼·休斯坦克就撰文指出,泛泛而谈营销观念已经不适应于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的成功需要新的理论来支撑;如果只把产品营销理论改头换面地应用于服务领域,服务营销的问题仍会无法解决。从1977年到1980年,营销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服务同有形产品的比较,识别并界定服务的特征。以贝特森、萧斯塔克、贝瑞等为代表,他们较准确地归纳和概括出了服务的特征,包括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差异性、不可贮存性和缺乏所有权。
探索阶段
(1980~1985年) 此阶段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讨服务的特征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尤其是集中于消费者对服务的特征、优缺点以及潜在的购买风险的评估;二是探讨如何根据服务的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的服务需要市场营销人员运用不同的市场营销战略和技巧来进行推广。
从1981年开始,营销学者开始将服务营销的研究重点转移到服务的特征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其中,西斯姆1981年在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学术会议上发表的《顾客评估服务如何有别于评估有形产品》一文为代表之作。
由于研究中肯定了服务特征对消费者购买行的影响,营销学者普遍形成了一个共识,即服务营销不同于传统的市场营销,它需要新的
市场营销理论的支持。同时,不少营销学者还探讨了服务的分类问题。例如,萧斯塔克根据产品中所包含的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的比重的不同,提出了其著名的“从可感知到不可感知的连续谱系理论”,并且指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纯粹的有形商品或无形服务都是很少见的。戚斯则根据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的程度把服务区分为“高卷入服务”和“低卷入服务”。尽管有不同的分类,但营销学者一般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营销人员需要采用不同的营销战略和战术。
挺进阶段
(1986至现代)
此阶段研究的成果,一是探讨服务营销组合应包括哪些因素;二是对服务质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三是提出了有关“服务接触”的理论;四是服务营销的一些特殊领域的专题研究,如服务的出口战略,
现代信息技术对服务产生/管理以及市场营销过程的影响等。
80年代下半期,营销学者更加集中于研究传统的营销组合是否能够有效地用于推广服务,服务营销需要有哪些营销工具?营销学者逐步认识到了“人”在服务的生产和推广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并由此衍生出了两大领域的研究,即
关系市场营销和服务系统设计。
杰克逊提出要与不同的顾客建立不同的关系。塞皮尔强调了关系营销是服务营销人员应掌握的技巧。以萧斯塔克等为代表的营销学者则对服务系统设计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萧斯塔克于1984、1987和1992年发表多篇论文,阐述了“蓝图技术”对于分析和设计服务以及服务生产过程的作用。包文和钟斯利用交易费用理论研究了顾客在何种情况下愿意参与服务生产过程的问题。
但是,这一阶段关于“服务质量”和“服务接触”两个方面的研究也许更富成果。感知质量、技术质量、功能质量等概念以及服务质量差距理论的提出,都为后来的服务质量问题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服务接触”方面,服务人员与顾客在沟通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变化,服务接触对顾客服务感知的影响,如何利用服务人员和顾客双方的控制欲、“角色”、对服务过程和结果的“期望”等因提高服务质量,等等课题,都纳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从80年代后期开始,营销学者在服务营销组合上达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即在传统的4Ps基础上,又增加了“人员”(People)、“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服务过程”(Process)三个变量,从而形成了服务营销的7P组合。
随着7Ps的提出和广泛认同,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开始扩展到内部市场营销、服务企业文化、员工满意、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全面质量管理、服务企业核心能力等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正代表了90年代以来服务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服务营销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服务作为一种营销组合要素,真正引起人们重视的是本世纪80年代后期,这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产业升级和生产的专业化发展日益加速,一方面使产品的服务含量,即产品的服务密集度日益增大。另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他们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需求层次也相应提高,并向多样化方向拓展。
服务营销的研究形成了两大领域。即服务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的营销。服务产品营销的本质是研究如何促进作为产品的服务的交换;客户服务营销的本质则是研究如何利用服务作为一种营销工具促进有形产品的交换。无论是产品服务营销还是客户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的理念都是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通过顾客满意和忠诚来促进有利的交换,最终实现营销绩效的改进和企业的长期成长。
要素及内容
服务营销组合包括七个要素,即服务产品(Product)、服务定价(Price)、服务渠道或网点(Place)、服务沟通或促销(Promotion)、服务人员与顾客(People)、服务的有形展示(PhysicalEvidence)、服务过程(Process)[69]。其中,美容院的“服务过程”是一种复杂程度比较低而差异程度比较高的服务过程。
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顾客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精神、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
顾客选购产品或服务时,往往从价值与成本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出价值最高、成本最低,即“顾客让渡价值”最大的产品或服务作为优先选购的对象。
美容院要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就必须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多“顾客让渡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这样,才能提高顾客满意程度,进而更多地购买本店的产品或服务。为此,美容院可从两个方面改进自己的工作:一是通过改进产品、服务、人员形象,提高产品或服务的总价值;二是通过改善服务与促销网络系统,减少顾客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时间、精神与体力的耗费,从而降低货币与非货币成本。
不同点
同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较,服务营销是一种营销理念,企业营销的是服务,而传统的营销方式只是一种销售手段,企业营销的是具体的产品。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下,消费者购买了产品意味着一桩买卖的完成,虽然它也有产品的售后服务,但那只是一种解决产品售后维修的职能。
而从服务营销观念理解,消费者购买了产品仅仅意味着销售工作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企业关心的不仅是产品的成功售出,更注重的是消费者在享受企业通过产品所提供的服务的全过程的感受。这一点也可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上理解:人最高的需求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服务营销正是为消费者(或者人)提供了这种需求,而传统的营销方式只是提供了简单的满足消费者在生理或安全方面的需求。
服务营销的一般特点
(1)供求分散性
(2)营销方式单一性
(3)营销对象复杂多变
(4)服务消费者需求弹性大
(5)服务人员的技术、技能、技艺要求高
如何做好服务营销
1、互动沟通——构建服务平台
2、消费认知——塑造专业品质
3、销售未动,调查先行
4、前期预热,营造活动气氛
5、中期控制,体现活动权威
6、后期宣传,强化活动效果
7、服务营销必须深入人心
8、要明白服务营销的真正含义
9、服务营销的核心和灵魂是为了维护卖方与买方短期或长期的良好商业关系
10、服务营销不能把产品里面的某些构成部分当服务
前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需要的是这种产品带来的特定或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有一种被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所带来的就是顾客的忠诚度。服务营销不仅仅是营销行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更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必然产物。
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的差异
与实物产品比较,服务产品具有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差异性、不可储存性和所有权缺位等特征,服务产品的特征决定了企业服务营销具有以下不同于实物产品营销的种种特点:
①服务营销以提供无形服务为目标。
②服务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服务产品的消费与服务产品的提供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服务的消费者要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并与
服务提供者密切配合。
③服务的差异性导致同一服务者提供的同种服务会因其精力和心情状态等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同时消费者对服务本身的要求也参差不齐,这就使得服务营销工作稳定性差。
④由于大多数服务的无形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同时进行,从而决产品供需在时空上分布不平衡的问题,调节供需矛盾,实现供需平衡。
⑤服务的所有权缺位特征决定了在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涉及任何实体的所有权转移。
服务营销与市场营销的比较分析
先从服务与商品之间的一般差异来分析,了解服务与商品的一般差异,对于区分服务营销与商品营销非常有益。服务与商品存在以下八个方面的差异:
(1)产品的本质不同
贝里把商品描述为“一件物品,一种器械,一样东西”,把服务描述为“一个行动,一次表演,一项努力”,他很好地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把服务看做表演是对服务管理的一个戏剧化的比喻,即把服务传递想象为近似于一个剧本的上演,而服务人员就是演员,顾客就是观众。也就是说,商品是有形的,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实体或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服务工作本身基本上是无形的。
(2)顾客参与生产过程 实施一项服务工作就是对实物设施、脑力和体力劳动这三者的某种组合的产出结果进行装配和传递。通常顾客在创造这个服务产品的过程中会积极参与,如美容院。
(3)人作为产品的一部分 在高度接触的服务业中,顾客不仅同服务人员发生接触,还可能同其他顾客发生联系。如此顾客就成为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
(4)质量难以控制 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到达顾客那里之前,可以根据质量标准对它们进行检查。但是服务在生产出来的同时就被消费了,最后的组装就是在产品的实时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这样,错误和缺点就很难掩盖,而服务人员和其他顾客的在场又引入了更大的可变性,这些因素使得服务性组织很难控制质量和提供始终如一的产品。
(5)顾客评价更困难
大多数实体商品的识别性品质(searchquality)相对较高,如颜色、式样、形状、价格、合适度、感觉、硬度和气味,都是有助于顾客在购买产品前作出决定的因素。相反,其它一些商品和服务可能更强调经验性品质(experiencequality),只能在购买后或消费过程中才能识别质量,如口味、处理的容易程度、个人护理。最后,还有可信度品质 (credencequality),即那些顾客发现即使在消费之后也很难评价的特性,如外科手术、技术修理,它们是很难观察得到。
(6)服务没有存货 因为服务是一次行动或一次表演,而不是顾客可以保存的一件有形的物品,所以它是“易腐的”和不能被储存的。当然,必要的场地、设备和劳动能够被事先准备好以创造服务,但这些仅仅代表生产能力,而不是产品本身。
(7)时间因素的重要性 许多服务是实时传递的,顾客必须在场接受来自企业的服务。顾客愿意等待的时间也是有限度的,更进一步说,服务必须迅速传递,这样,顾客就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接受服务。
(8)分销渠道不同 同需要实体分销渠道把商品从工厂转移到顾客手中的制造商不同,许多服务企业要么利用电子渠道(如广播、电子资金转移),要么把服务工厂、零售商店和消费点合并成一个地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