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石
北宋王安石诗作
《望夫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望夫石比附湘女思舜的故事,前两句是对望夫石的情感进行描写,后两句用帝舜的传说表达诗人对美好政治的期待。全诗语言直白,用典自然,含义深刻,将政治诗写得像爱情诗一样凄美,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原文
望夫石⑴
云鬟烟鬓与谁期,一去天边更不归⑵。
还似九疑山下女⑶,千秋长望舜裳衣⑷。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望夫石:传说中“望夫石”甚多,后世诸家所咏之望夫石,乃安徽当涂之望夫石。《太平寰宇记》:“望夫山,在县北四十七里。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为石。周回五十里,高一百丈。”后世方志书记载多类此。据考证,此望夫石,在今安徽马鞍山当涂县采石镇西北二里的江滨山上。
⑵更:古时候的时间计量单位,在这里表达时间的长久。
⑶九疑山下女:传说中帝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她们是帝尧的女儿,帝舜南巡时,至九疑山崩逝,便葬于此。二女追随不及,投湘水而死。民间传说,九疑山第二峰舜峰之下,有牛头江;江边巨石,称望夫石,传言二妃所化。九疑,山名,即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县南六十里。
⑷裳衣:衣裳,喻指舜。
白话译文
头发梳得像云一样卷,烟一样飘,是与谁有约?所等之人却去了像天一样遥远的地方不再回来。
像追随九疑山下的舜帝投江身亡的娥皇、女英,期待着在江水中能千秋万代地望着舜帝的衣裳。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不详。诗中所写“望夫石”,当即刘禹锡等人所写过的和州境内的“望夫石”。皇祐五年(1053)六月,王安石“自淮南来视苏州之积水”,被旨前往苏州相度水势。大约王安石在和州渡江而南,经采石矶,遂有此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关于“望夫石”的传说,何止一处;以此为题的诗文,何止一篇。诗人取材虽然并无大异,而表达的意旨却大异其趣。后人讨论这一题材的古典作品时,往往欲一别其高下。诗人各有感兴,各有命意,不必强分优劣。至于艺术造诣,也应根据他表情达意的需要来评价。这首诗以望夫石和湘女思舜的故事,表达诗人对美好政治前景的期待之情。
“云鬟烟鬓与谁期,一去天边更不归”,写眼前的望夫石,云鬟烟鬓,语言简单明了,描写形象逼真,把云烟比作望夫石头发。“与谁”用反问的语气,体现出望夫石对丈夫的归来抱有深深的期待,并引起读者思考望夫石像所想的内容。
“还似九疑山下女,千秋长望舜裳衣”,转写另外一个“望夫”的传说,引用了“二妃望舜,本意在望其生还”的典故。“还”字把“望夫石”和“二妃望舜”的典故相连,借妻子期待丈夫归来的故事,表达出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之情。“千秋长望”,通过舜帝妃子期待舜帝归来的夸张描写,烘托出诗人所要表达的向往国家美好前景的愿望。“舜裳衣”,在诗人看来,舜是上古圣明之君的一个代表,望舜则是向往圣明之治,希望国家未来的政治路途能够光明,国家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全诗无一字是关于国家未来方面的描绘,却通过运用妻子期待与丈夫相聚的典故,来表达对未来国家兴盛的向往。语言直白,用典自然,含义深刻,把生硬的政治诗写得像爱情诗一样凄美,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吴汝煜《刘禹锡传论》:王安石的《望夫石》题旨与刘(禹锡)诗如出一辙。“还似”两句全用刘诗思致,按照皎然的说法,便有“偷意”之嫌,但刘诗以“语拙意工”见称,王诗则以婉曲巧丽见长,两者仍有自己的特色。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宋神宗朝两度任相,实行变法。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世称荆公。晚居金陵。卒,谥曰“文”。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1 21:1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