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帝啼鹃
汉语成语
望帝啼鹃(拼音:wàng dì tí juā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晋·张华注引汉·李膺《蜀志》。
成语出处
晋·张华注引汉·李膺《蜀志》:“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日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望帝啼鹃”。
成语典故
上古时期,在四川盆地里盘踞着众多部落,这些部落日渐壮大后各自形成一些小国。蜀国的国王名叫杜宇,他骁勇善战,政治开明,教百姓耕作务农,深受部下和百姓们的爱戴,被尊称为望帝。
当时,巴蜀东郊的荆州有一个名叫鳖灵的人,因触犯了王法而被判死刑。不过,他不肯束手待毙,动用计谋成功越狱,一路逃往蜀地,直奔望帝所在的国家。
听闻鳖灵慕名而来,心胸豁达的望帝接见了他。在交谈之中,望帝见鳖灵气宇轩昂,谈吐不凡,颇有治国栋梁之态,于是望帝就收留了鳖灵,留他在身边帮忙治国。几年后,鳖灵凭着他广博的知识和足智多谋的才干,当上了蜀国的宰相,与望帝的关系非常密切。
鳖灵在蜀国的第七年,气候突然变得极为温暖,导致位于蜀国都城西北的雪山积雪消融,洪水泛滥,将四川盆地淹成了“水国”。鳖灵主动请求望帝赐他五万名劳工,建筑堤坝,疏通河道。经过几年的努力果真平息了水患。
鳖灵凯旋时,望帝亲自到城门口下马迎接,设三天三夜的酒宴为他庆功。等兴头过后,鳖灵对望帝说:“洪涝虽平,但难保今后再无大患啊。”望帝神色骤变,问他可有良策。鳖灵向西方作揖叩拜,“当乞求上天赐福,保佑蜀国风调雨顺。”
从此,望帝有了去西山修道,为子民祈福的打算。斟酌再三,望帝决定将王位让给鳖灵,他跟随自己多年,对蜀国已十分了解,还为蜀国立下不少功绩,相信自己走后,他一定能把国事料理得很好。不过,望帝也担心手下的将领不同意他这么做,一旦闹出问题来,鳖灵就算有心接受,也难以继位。
望帝决定悄悄离开宫殿,临行前下了一份诏书:将王位让给鳖灵,号开明氏,希望手下的将领和百姓服从新君主的领导,不要再想念他。
望帝走后,鳖灵顺利登上了蜀国的王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成了国王的鳖灵一反常态,性格暴躁,在蜀国推行暴政,实施各种苛捐杂税,百姓们苦不堪言,两年不到蜀国到处是流民。远在西山的望帝知道后,对当初的决定十分后悔,但已无计可施。望帝因此抑郁,一病身亡。
望帝死后,变成了一只杜鹃鸟,飞到蜀国宫殿周围的树林里夜夜啼叫,声音凄苦哀怨,为那些被暴政毒害的百姓鸣不平,为他当初错误的想法而懊丧。每当仲春二月,一声声杜鹃的悲鸣传来,人们就会伤感地说:“这是望帝的哀鸣,望帝还在后悔呀。”
成语寓意
上古时候的望帝,为了修道草率地将王位禅让给鳖灵,然而鳖灵身居高位后却一反常态,变得性格暴躁,在蜀国推行暴政,实施各种苛捐杂税,使百姓们苦不堪言。望帝之所以啼哭,是因为他对草率的决定懊悔不已,然后却丝毫不能改变什么。成语告诉人们,在做事前要严于观察、思考,不可草率行动,否则造成不良后果时后悔时也于事无补。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望帝啼鹃”传说望帝自惭德薄,委政于宰相开明,他死后魂魄化为杜鹃,啼声凄切。现代汉语泛指悲哀凄惨的啼哭。紧缩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唐·李商隐锦瑟》诗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元·关汉卿《窦娥冤》:“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21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