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晚景五绝
苏轼组诗作品
《望海楼晚景五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组诗作品。这五首诗分别咏江潮、雨电、秋风、雅客、江景,各具情韵。第一首写江潮来势很快,气势壮观;第二首写风雨入楼,气势很猛,转眼间却是雨阑云散,海阔天青,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表现出一种壮美之景;第三首写江上的秋风隔岸传送人们的呼唤声和钟鼓声;第四首写傍晚时望海楼下的乐曲声和雅客和诗拜月的流风;第五首写夜晚江上的渔船灯火以及歌声笑语,让人如痴如醉。全诗用雪堆、银山、金蛇、青山、秋风、玉笙、船灯、歌鼓等意象来描绘钱塘晚潮以及海天闪电等江景,文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
作品原文
望海楼晚景五绝⑴
其一
海上涛头一线来⑵,楼前指顾雪成堆⑶。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⑷。
其二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⑸。
其三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譍⑹。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⑺。
其四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⑻。
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其五
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
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望海楼:即中和堂的东楼,又名望潮楼,在杭州凤凰山上,是杭州的名迹。
⑵涛头:指最前面的波涛。
⑶指顾:即指点顾盼之间,比喻时间很短。犹如说须臾、一会儿。这两句写海潮来势凶猛。
⑷二十:一本作“十二”。
⑸时:时时。掣(chè):拉,拽。紫金蛇:形容闪电的形状和色彩。
⑹譍(yīng):古同“应”。
⑺西兴:即西陵,在今杭州市萧山区境内,相传为越国范蠡屯兵之处。
⑻玉笙:此处指笙的吹奏声。
⑼欹(qī)侧:倾斜,歪斜。
白话译文
其一
海上波涛初来时像一条白线,转眼间在望海楼前就变成雪堆一样了。
如今潮水翻涌向上你要再上层楼,观看白浪形成的银山,看二十回也不嫌多。
其二
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
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其三
青山断开的地方有层层的高塔,隔着江水想要回应对岸人家的呼唤。
傍晚,江上的秋风吹得很急切,为的是把钟鼓的声音传到西兴。
其四
夜晚,谁家在望海楼下点燃炉香,玉笙哀怨的乐曲在刚有凉意的时候响起。
有位客人面对秋风在扇子上题诗,祭拜明月让人无法看见你的晚妆。
其五
沙河上的船灯将山照红,歌声鼓声在笑语中喧响。
问一问少年的心思在哪里,只见他方巾斜在一旁以致头发散乱。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当时苏轼被派往杭州担任州试的监试。院试余暇,苏轼得以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写下这五首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组诗写诗人在钱塘江边的望海楼上所看到的从傍晚到晚上的海天景色,五首诗分别咏江潮、雨电、秋风、雅客、江景,各具情韵。
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横风”“壮观”两句,写得不够好。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平”了。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写一组望海楼晚景的诗,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所以他只说“应须”,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说得上“壮观”,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的,不好安排。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一首七言律诗《有美堂暴雨》,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正可谓应了“壮观应须好句夸”这句话。
其实从组诗的第二首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横风”“壮观”这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青,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
这五首诗运用雪堆、银山、金蛇、秋风、玉笙、船灯、歌鼓等意象来描绘钱塘晚潮以及海天闪电等江景,文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名家点评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八:“雨过潮平江海碧”七字极有斟酌,确是逐日闲坐楼上看潮人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宋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纵横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7 14:26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