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暮课诵,也叫二时功课,是指佛教徒在朝起
寅时和暮休申时所必做的法事仪轨,属于修行中所必须坚持的功课。
词义
是指佛教徒在朝起寅时和暮休申时所必做的法事仪轨.
解释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这是赞叹修行人威仪的偈子,说明佛教徒日常礼仪的庄严,而佛教《朝暮课诵》,是佛寺中每日必持的修行功课,也是汉传佛教佛事活动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仪轨。佛弟子想在课诵中得到受用,引发胜功德,戒定慧圆修,变化气质改变人生需要大致了解念诵的意义和方法。
历史缘起
它包括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等法事,因其冀获功德于念诵准则之中,所以亦称为功课。
印度
我国佛教的课诵制,最初是由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译家们传来的。在印度
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便是每日各自进行修行。修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并无定则。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寺院中有了见于文字的经典,于是出现了讽诵经典的日常仪式。古印度讽诵佛经奉行所谓“三启”仪制,即首先颂扬马鸣所集的赞佛诗文《佛所行赞》,其次正诵佛经,然后陈述回向发愿。这种“三启”念诵法传入我国,亦转化为我国佛教古今法事尤其是课诵的基本仪制。
中国
我国佛教提倡课诵,历史十分悠久。最早有关课诵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吴书·刘繇传》附记后汉笮融的事迹里,该记称:“笮融者,丹阳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可见当时课诵之盛况。不仅佛教内部,而且我国历代朝廷举凡崇佛者,大都提倡课诵,例如唐玄宗就曾经诏不空诵《仁王经》,代宗“敕百沙门于禁中念诵谓之内道场”,又敕“灌顶道场,造沙门七十二员,为国长诵《佛顶咒》”(《佛祖统纪·祈祷灾异》)。由此课诵在我国佛教中历代相传,广为流行,仅《佛祖统纪》卷五十三在“持诵功深”条下,即列举了从东晋安帝(397-419)到赵宋光宗(1190-1195)间七百余年道俗念诵佛经的突出事例十九起。
课诵仪制
创始道安
佛教朝暮课诵历史悠久,但在最初并没有统一的仪制。课诵仪制创始于东晋道安,当时道安居住襄阳,有弟子数百,于是制定了僧尼轨范三则:一是行香定座上讲之法(即讲经仪);二是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即课诵斋粥仪);三是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即道场忏法仪)。当时天下寺舍普遍遵行,对佛教的影响极为深广,虽然其具体条文今已失传难考,但它在我国佛教课诵仪制中的开创性地位则是无可置疑的。
雏形
近代我国佛教寺院通行的日常课诵(即朝暮课诵,亦称二时功课、二课或早晚殿),是经宋明的逐步普及,到明末才趋于统一的。早在唐代,百丈怀海就制定了关于禅院事务的种种规定,即所谓《百丈清规》(《景德传灯录》卷六题作《禅门规式》)。其书在宋代就失传,元代朝廷令百丈山德辉重编,名为《敕修百丈清规》,至元元年(1335)颁行,该书对于纠正
元代佛教的紊乱局面起了很大作用,它总结了当时某些寺院已实行的早晚课制,确立了朝暮课诵的基本雏形。
定型
明末清初,朝暮课诵渐趋定型,奉行的范围遍及各宗各派大小寺院和居家信徒,成为所有丛林必修的定课。例如,明通容编《丛林两序须知》规定:首座“早晚课诵勿失”、书记“早晚随众课诵”、监寺“早暮勤事香火课诵勿失”。又如莲池的《云栖共住规约》上集末规定:“晨昏课诵,不得失时偷懒,违者依例罚钱十文。”可见,课诵已成为佛教寺院的定规。课诵分朝暮二时,通称早晚“两遍殿”,这是课诵制的基本框架。
课诵意义
为何要作此规定呢?观月兴慈在《重订二课合解自序》中对此曾解释道:“朝暮不轨,犹良马无缰。”朝指五更,为日之始、昼三时之初,佛徒从钟声破夜警醒而起,盥洗毕,即上殿课诵,则期思惟以还净;暮为日晡、昼三时之末,上殿课诵,则冀觉昏而除昧。所以分朝暮二时,行早晚“两遍殿”,做到身体端肃、口出清音、意随文观,有利于佛徒修行,是必须遵守的规范。
五堂功课
下面依早晚“两遍殿”的基本框架,将通行的课诵正文的基本程序简介如下:
早殿
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各一遍。其中《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心经》为一堂功课,故通常又称为“两堂功课”。《楞严咒》全称《大佛顶首楞严神咒》,为日课之首。在念《楞严咒》之前,一般还要先诵与此相关连的阿难赞佛发愿偈十八句。有的寺院规定在事忙时可以不念《楞严咒》这堂功课,而在节日、祝釐、祈祷、荐亡中,则必须念诵。念诵《楞严咒》之后,按照规定顺序念诵《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经》,但有多数寺院亦不诵《大悲咒》和《十小咒》,而直接诵《心经》。《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译,为大部《般若》之中心,赅六百卷经义,所以名为《心经》。《心经》诵毕,唱颂整个般若部的总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然后唱“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再唱赞佛偈八句,最后念佛号绕行,归位后称“三菩萨”,如是早殿正文完毕。
晚殿
主要念诵《佛说阿弥陀经》、《礼佛大忏悔文》和《蒙山施食》,通常合称为“三堂功课”。晚殿首先诵《佛说阿弥陀经》,又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之一,经后附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往生咒》)三遍。其次诵《礼佛大忏悔文》,此文是宋不动依《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整理,前增五十三佛,后缀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和普贤十大愿偈,共成一百零八顶礼,以表愿断一百零八烦恼之意。按规定,诵《礼佛大忏悔文》应行礼拜,但实际上除了个人如法礼诵而外,在寺院里多是跪诵而不礼拜。最后诵《蒙山施食》,并同时行施食仪,即将于中午斋食中取出的少许饭粒施给饿鬼,以达到及幽冥之目的。然后,再诵回向,加赞偈念佛,称“三菩萨”,如是晚殿正文完毕。在一般寺院中,晚殿三堂功课在实际施行中通常是单日念《佛说阿弥陀经》,双日念《礼佛大忏悔文》,《蒙山施食》则是每日均要念诵的。
另外,除了上述正文课诵而外,在早、晚殿“三菩萨”后还应念诵回向发愿文。这是因为,在大乘佛教中,任何礼诵等法事后总是随着回向仪文,意皆把所修功德回转过来(从自己转向他人、各方,从事相转向理体等),回向给各个方面,类属发愿,同时又与发愿文合在一起,故称回向发愿文。在早殿“三菩萨”后一般寺院打引磬跪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即由“一者礼敬诸佛”至“十者普皆回向”十句,称《十者》(有的寺院不唱《十者》,而唱《怡山文》或《华严文》),后接“四生九有”等四句,普为众生发愿,再接三皈依,这样早殿才正式完毕。在“晚殿”三菩萨后,打引磬跪白“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萨发愿偈》或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净土文》,接着是《警策大众偈》和《普贤警众偈》,再后是三皈依,如是晚殿才正式完毕。
值得一提的是,朝暮课诵到了三皈依就算正式结束。但每逢朔望等还有早祝韦驮、晚祝伽蓝之举。祝韦驮是在早殿三皈依后举念“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善天女咒》三遍,唱《韦驮赞》;祝伽蓝是在晚殿三皈依后,仪式是与祝韦驮相同,只是念诵与唱赞的内容更换而已。
总结
总之,它是在
汉传佛教发展的历史中,历经
唐宋元明清的一些高僧大德,通过自己的传承实证以撰集、修订、充实而逐渐定型,并成为十方丛林法定的必修课。它是汉传佛教中圆融大小乘、圆融显密教较为完整如法的修持仪轨,主要是为佛寺僧团集体修持用的。这个课本在“缘起性空”的理论与“上供下施”的实践结合上把僧人的修持纳入了日常的生活和日常的法事活动中,通过规范化的仪轨修持、早晚念诵、六时禅观,再配合参禅、念佛、诵经、听讲、修法等等其它法门的修持,不断增加闻思修行,不断加持戒定慧力,不断清除贪嗔痴障,不断熏修八识种子,日积月累,念兹在兹,功夫逐步深入,层次逐步提高,境界逐步实证,渐修顿悟,改造身心,便可逐步做到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弘法利生,自觉觉他,圆满功德,成就悉地。所以它能历千年而传承至今,特别是在北宋以后,唐密两部大法失传,但其中重要的陀罗尼,也赖课诵本(当然还应包括《瑜伽焰口本》等)而广为流传至今。所以对这部《朝暮课诵》本,不但要视同法宝,殷勤尊重它,而且更要奉如法轨,如法修持它,本小居在此基础上又加入密法、净土有关的课诵,从而圆满万行,导归净土。
念诵要领
课诵后来演变成音乐性质,忽略了它实际的修行 ,其实在念诵中有很大的修行作用。
因为人身体的障碍、四大的老化全在一口气,所谓习气也是一口气,习气不能转化就是气质不能转化。气质是个真东西,它不改善,身上的情爱欲、业力就难克服。这所谓的“气”,不是呼吸之气,但要转化它,倒先要从呼吸之气开始。
佛教的念诵有开口念诵、莲花念诵、金刚念诵、瑜伽念诵。这四种方法:
开口念诵
对付昏沉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闭气。闭气不是宝瓶气,做法好像差不多,实则有别。气一闭精神就来了,然后提神冲上来,气势就不同了。真修持人的声音,句句从胸襟中流出,每个声音从丹田发出,自自然然的,不假造作。所以常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从喉轮到顶轮这一部分的气脉很难通,要一口气一口气、心气合一地出声念诵,等于在修气修脉。一开口念诵,没有妄念妄想,自然身气专一,而且身心皆空,感到与法界同体。开口念诵眼宜睁开,与外界自然之光融成一片光明,化为无相光,身心俱忘。一口气一口气地念,为的是使内心气脉打开,那么心轮、顶轮、大乐轮等整个气脉就会逐步打开。
莲花念诵
开口念诵中有莲花念诵。莲花念诵是观自心月轮上或自己舌心上有莲花,莲花上有白螺贝,从螺贝中发出妙音,产生念诵。莲花念诵一般是开口,唱赞也同样可用莲花观想唱赞。深入一步,闭口念诵也可以莲花念诵。
金刚念诵
金刚念诵是唇齿不动,而以舌根弹动。舌根就是心苗,心气合一,心平如镜,念的很慢,但不能太慢,太慢又多成唱诵了。开口念要舌头在拌动,唇齿不动。念时要回转来听自己的声音,不是听别人的,念到速度相当快时,便自然由开口念诵转为金刚念诵,即心气慢慢自然向内合一,嘴巴自然不动,唇齿微动或不动,而只由舌根弹动了。音声气脉都在身体里面念,犹如一身千百万个细胞都在动、都在念,全部身心都投进去了,成为金刚诵。金刚诵就是心气脉震开,完全融合在一片音声海里,然后转为光海,即由气、声而光。一口气一口气地金刚念诵,如同炼九节风(藏密修炼气脉的一种功法)一样,念到后来,连肚皮都瘪进去了,没有了,还在念,最后放松,自然吸气,充满了再开始炼,很有奇效,身体精神越来越健旺,乃至两腿坐不住。气脉念好了,一直念到下面气通了,自然经过会阴那里,一路一路都会自己震开了,到了大腿、膝盖、足底心,连十个足趾都在发乐,最后没有身体感觉,完全在一片音声海中。音声海是什么?空的。念念皆空,念念皆有,然后法界同声、此身同空,投入本尊佛母与我合一的心海中。这时念速等同光速,念速比光速还快,没有进程,当下成办,不假方便,自然感应。
瑜伽念诵
这软修法门的方便力,要同时与华严字母的咒音配合研究,再以观音法门的修法,回转过来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内闻心声,达到“入流忘河”的境界,再进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会发生种种感应和种种成就。
白话解释
朝暮课诵白话解释序 印光法师
大教东传,垂二千年。若缁若素,各随性之所近而为修持。虽修持法门,种种不一。而诵经,持咒,礼拜,忏悔,超荐孤魂,求生净土,实为大宗。以故古德于诸经咒,诸法门中,择其要者,订为朝暮二时功课。俾诸行人依之修持。以之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报答四恩,超度孤魂。以广佛慈,以尽己诚。其道固彻上彻下。其益亦冥阳靡遗。以故天下若宗,若教,若律,若净之道场,无不奉为定章。清初有著日课便蒙者,但略释字句而已。近有兴慈法师著有二课合解,颇为详明。但以文言稍深,不利初机。黄涵之居士,数年前曾著初机净业指南,及弥陀经
白话解释,印达数十万。外埠提倡佛学者,相继购请。涵之固知白话不如文言之蕴藉庄重,以其能令学问浅者,由玆得入,遂将朝暮课诵,通用白话解之。诚恐己见或有不到,一一均祈其友顾显微居士为之修正。又以其中所说名相义致,或不悉知。因先述佛法大意一册。心经白话解释,与弥陀经白话解释,篇幅颇多,均提出别行。二时课诵,得此解释。初机之人,当相继而得其种种不思议之利益矣。虽然,持诵经咒,贵在至诚。纵绝不知义,若能竭诚尽敬,虔恳受持。久而久之,自然业消智朗,障尽心明。尚能直达佛意,何况文字训诂与其意致。否则纵能了知。由不至诚,只成凡夫情见,卜度思量而已。经之真利益,真感应,皆无由得。以完全是识心分别计度,何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一超直入,顿获胜益也。每有愚夫愚妇颛蒙修持,所得利益,校聪明人为多者。一则以竭诚尽敬,专心一志。一则以悠忽疏散,虚妄计度之所致也。愿阅者咸知此意,则既已了知经义。于持诵时,仍复不生分别。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了无一念之可得。则其利益,殆非笔舌所能形容,此持诵之秘诀也。普愿同人,勿忽此语,则幸甚幸甚。(民国十九年庚午仲春)
玉琳国师
尔来魔强法弱。亦以上无严师。故容邪谬之徒插足宗门。多是学宗旨。论宗旨。虚拟宗旨。一味妄穿妄凿妄卜妄度。从上纲宗面目俨然。何尝梦见。所以言言会旨。步步迷宗。即如一等无惭愧汉。妄称自己亦是临济儿孙。开口便道。垂慈必有法。无法不垂慈。临济宗有玄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有主有宾。而竟把丛林正务及两堂课诵皆曰此只是应点故事。可将就些。必当少念佛方像祖师门下客。吁嗟乎。我不知此等人面皮厚多少。若道是泛常故事。有碍祖道。则直当不念。何得云少念。及将就些。若如此随顺俗套。将就故事,岂是大丈夫作人天眼目。与佛祖为师者之所为耶。我今诚实指示此辈。暗短流俗阿师。且莫夸是祖师门下客。莫虚称会宗旨。莫别求所以。为人既欲明宗旨。且莫当面蹉过。莫拈一放一。好教你知报恩者里即两堂课诵便有玄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某上座有时一声佛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声佛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声佛不作一声佛用。亦有杀亦有活。亦有纵亦有夺。亦有主亦有宾。亦如清凉池亦如大火聚。背之则受诸苦恼。触之则烧却面门。饶人左之右之。时进时退。或邪或正。或是或非。或行解相应不相应。或见地透脱不透脱。不消别施勘验。只者两堂课诵都料简详悉也。凡在报恩者。切莫以课诵出坡等为虚应故事。须知无不是佛祖之秘密。无不是佛祖之总持门。无不是佛祖之不传心要。无不是佛祖之自利利人捷径。若道别有宗旨。别有佛法。别有好知解。更欲假借古德念佛漱口之说。以图避懒妄拟议人。则先谤他古德为不要人念佛。又以报恩念佛作念佛会。则真可怜生。你若果是个人。能各出手眼。别样设施为人去。某上座自识得你。不要你类我。若你等道必要凭么事无不具玄要权实照用主宾纵夺你作么生会敢妄拟耶凡为魔所摄毒气深入者一任你别去学佛法学宗旨多生分别异样拣择他日眼开自知负堕如我同志真实学道者切须立定脚跟努力行持莫为魔惑其或狮子虫定不轻纵以乱清规。
早课纶贯行人先究全课文义贯通,以便诵持起观。复当平时定心纯熟,否则境杂心乱,观想难成。故於晨早万境未动之际,心犹恬静,整衣即起,念〈佛顶楞严心咒〉,治五欲於未萌,速期心精通。直显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加持〈大悲神咒〉,涤诸心垢。〈如意宝轮王咒〉,心垢既净,悟同体之大悲,转如意之法轮。〈消灾吉祥咒〉,灾消吉至,法轮更得自在。〈功德宝山咒〉,吉既心现,居法性山获功德宝。〈准提咒〉,犹恐法性难显,深消理障,方使果遂。〈决定光明王咒〉,得果遂已,即求光明王如来之智寿。〈药师灌顶咒〉,智寿已发,更如琉璃内含宝月,流光灌顶。〈观音灵感咒〉,深契观音法界耳根,灵感无穷,如月照而且寂,寂而且照。七佛灭罪咒〉,犹恐本业蒙胧,智月难明,须灭无始业根。〈往生咒〉,根本业净,希弥陀灌顶,如证净土。〈善女天咒〉,总上妙观,共成法性妙用,所愿果遂。然诸密咒,既入妙观,当知皆是一心所成。恐著观境,故加《般若心经》,直指心体本空,无智境可得,空相亦空,智境历然,非一非异,二边绝待,三观圆融。以上十二密咒,及一显经,互该互摄。以此功徳,总申回向三宝龙天,普及四恩三有,八难三途,国泰民安,檀增福慧,三门清净,十地顿超,故结回向偈,然後念佛,以求实证。当知念一佛则诸佛咸趣一佛。一多互摄,自他相融。末以三皈,全收上诸显密功德,结成自性三宝,不假外皈,全显一心大总相法门,尔则何遇非如来藏哉。
译:早课纶贯清晨,在万境未动之际,心犹恬静,整衣即起,大众同音念诵《楞严咒》,“治五欲于未萌”,以降魔治心。接着加持大悲神咒,涤除心垢。如意宝轮王咒,心垢既静,悟同体大悲,转如意***。消灾吉祥咒,灾消吉至,***更得自在。功德宝山咒,吉既心现,居法性山获功德宝。准提咒,犹恐法性难显现,深消理障,方使果遂。决定光明王咒,得果遂已即求光明如来的智寿。药师灌顶咒,智寿已发,更如琉璃内含宝月,流光灌顶。观音灵感咒,深契观音法界耳根,灵感无穷,如月照而且寂,寂而且照。七佛灭罪咒,犹恐本业朦胧,智月难明,须灭无始业根。往生咒,根本业净,希弥陀灌顶,如证净土。善天女咒,总上妙观,共成法性妙用,所愿果遂。然恐行人执著妙境至成魔事,故加般若心经,直指心体本空,无智境可得,空相亦空,智境历然,非一非异,二边绝待,三观圆融。
以上十二个密咒,及一个显经,互该互摄,以此功德,总申回向三宝龙天,普及四恩三有,八难三途,国泰民安,檀增福慧,三门清静,十地顿超,故结回向偈,自他相融。末以三归,全收上诸显密功德,结成自性三宝,不假外归,全显一心即如来藏。
晚课纶贯若於暮时,应总摄众善,归趣净土。可谓造功於始,归德於终。故於暮时,首念《弥陀经》,使悟极乐依正之妙境。特劝专持名号之正因,正欲众生厌离娑婆之极秽,欣取乐邦之全净。〈往生咒〉,即希弥陀来住我顶,拔除业障根本,证我果决往生。虽然,行人心杂,障非易除,必依《忏悔文》发愿云,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乃至愿与法界众生,同得菩提。礼诵《八十八佛》,忏悔无始业根。《普贤愿偈》,重廓前愿,得二谛融通海印三昧。已而设放蒙山,广济幽冥。《般若心经》,使悟罪福无主,人法双亡,了达实相。〈往生咒〉,重蒙弥陀舒光灌顶护念,六道变为净土,有情即证十地。然後念佛回向,以取实证。终结三皈,从始至终所有诸善,一一消归自性三宝。当愿法界众生,发无上心,同圆种智。二时祝赞,祈祷韦驮诸天,伽蓝等神,拥护三宝,御侮以安正道。
译:暮课纶贯朝以明心见性为要,暮则回向往生净土为宗。故暮时,应总摄众善,归趣净土,首念《阿弥陀经》,使悟极乐世界依正之庄严,特劝专持名号以求往生,正欲众生厌离娑婆之极秽,欣取极乐之全净。往生咒,即希弥陀来住我顶,拔除业障根本,证我决定往生。虽然如此,然行人心杂,障非易除,必修大忏悔忏除业障方可,故应依忏悔文如是发愿:“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乃至愿与法界众生,同得菩提”,礼诵八十八佛,忏悔无始业根。普贤愿偈,重廓前愿,得二谛融通海印三昧。已而设放蒙山,广济幽冥。般若心经,使悟罪福无主,人法双亡,了达实相。往生咒,重蒙弥陀舒光灌顶护念,六道变为净土,有情即证十地。然后念佛回向,以取实证。终结三皈,从始至终所有诸善,一一消归自性三宝,当愿法界众生,发无上心,同圆种智。二时祝赞,祈祷韦驮诸天,伽兰等神,拥护三宝,御侮以安正道。
修行意义
课诵时间
这是因为出家生活是一种醒觉的生活,从早晨睁开眼,到晚上养息,一天之中,要时时省察自己的心念,这份醒觉除了透过个人时时回光反照,更可透过团体的共修来达成,早晚课的共修即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二课合解》说:“于万境未动之际,心犹恬静,整衣而起,念佛顶楞严心咒,治五欲于未萌,速期心精通淴。”经过一天的培福修慧,到晚上时,“暮应归摄众善,归去净土。”从一天之始的摄心,到一日将尽时的回向,连结僧人一日行持生活的二个关键,可说由早晚课揭开序幕与划上终点。
早晚课既然如此重要,如果早晚课不上轨道,将会如何?古德说:“朝暮不轨,犹良马无缰。”没有缰的马,自然容易失去方向,离道日远。故佛教徒以朝暮课诵作为自身的轨范。朝指五更,为日之始、昼三时之初,佛教徒从钟声破夜警醒而起,盥洗毕,即上殿课诵,则期思惟以还净。暮为日晡,隶属昼三时之末,功课礼诵,乃冀觉昏而除昧。所以二时功课之设,成为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规制。
朝暮课诵的经文,皆为大乘藏经所摄,囊括了三藏十二部一切的佛法义理,是入道的要门。做早晚课除了是行者各人专注用功、抒发宗教情操的时机,大众音声和谐、威仪齐整,也是团体道风的呈显,同时更是对众生、社会的关怀与祝福,故礼诵的人必须身口意三业全神贯注,“凡念诵者,身要端肃不懈,口要念诵贯彻,意要注心不移。”更重要的是能随文作观,成为落实于身心行为的一种力量,如果有口无心的话,“必招现前丛林道衰,未来自灵受苦。”
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所说义理在发挥菩萨三三昧相应行中以空相应为第一,行空相应的菩萨即不堕二乘,而能严净佛土,成就有情,疾得无上正等正觉。本经依据此义,以行深
般若波罗蜜多为空相应行。更进而说由空无所得为方便,遣五蕴执,契证实相。全经文句简约而赅摄般若甚深广大之义,得其心要,故名为《心经》。至于全经结构,先明能观智,即深般若;次辨所观境,即显示诸法实相即空相,遮遣蕴、处、界、缘生、四谛、智、断诸法执;后显所得果,先之以得涅槃果,次之以得菩提果,阐明诸佛皆依甚深般若观慧相应无所得实相,而得一切智智之义。又本经首尾都说到般若能度苦厄,明般若之出现世间,乃为除世间一切苦,亦即大经所赞叹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心念慧益一切众生,当以一切智智知一切法,度脱一切众生,除佛智慧,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等等殊胜功德。
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净土三部经之一。此经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
大忏悔文
本大忏悔文是由宋不动法师结合汉藏两地的忏悔仪轨之精华,撷取《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决定毗尼经》、和《普贤行愿品》十大愿偈的一部分,集辑而成,是汉地最常见的一种忏悔仪轨。文中把无始劫来以至今日,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的所有身口意之罪业悉数发露忏悔,并请诸佛加被证明,以达到罪业清净的目的。
蒙山施食
不动法师之所以要辑这个《蒙山施食仪》,是因为他觉得前面既然已经诵过了弥陀经,修了大忏悔,活着的人已经得到利益了,那还应该要利益六道的众生,普利幽冥,因此他就依据秘密部中的水施食法,以及救拔焰口饿鬼经等,集成了这个《蒙山施食仪》,想要令后学与幽冥众生普结无生之缘。
回向仪
回向仪是由二时回向文,及三归依等部分所组成。二时回向文是别,三归是总。二时回向文有四篇,前二是别回向极乐净土,后二是总回向法界三宝,若总若别,俱使发二利心,愿求实证的意思。
祝赞仪
祝赞,又叫做祝厘,是祈祷护法诸神,兼报恩的意思。本来僧人如果修行精进,持戒精严,自有护法诸神,护戒诸天的拥护,诸魔横事不敢扰乱。然末法时代,僧行浇漓,自致横事多端,诚斯谓可怜悯者。好在韦陀等护法诸神,亲承佛嘱,拥护伽蓝,其心戚戚,修行者若遇灾难,诚心祈祷,必将得到他们的护佑。祖师等,传佛心印,轨导后学,恩德莫穷。监斋菩萨,是众食所赖,五祀之一,因此,朔望、或四斋日,当祝赞来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