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连岛
灯塔采用的是少有的建筑与灯塔连为一体的建筑形式,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南北四面石砌山墙呈“人” 字形。建筑在南侧、西侧各有一个入口,西入口颇具
德国建筑特色,附设九级台阶直达一层入口平台,平台下部为镂空形式,中部四根方形立柱,顶部为拱券,与建筑其他部分形成虚实对比。整栋建筑厚重、坚固,在潮连岛的最高点上,虽体量不大,却给人以气势恢宏之感。建造时就地取材,建筑材料主要为花岗石。依地势而建,地上一层,有半地下室,红瓦坡屋顶。灯塔地上二层,为八角形石塔,塔高12.8米,灯质闪白10秒,射程24
海里。
潮连岛灯塔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潮连岛上,建于
1899年,是
德国海军在青岛海域建造的规模最大的灯塔,也是黄海海域最早的
航标建筑之一,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原先在潮连岛上驻守有德军官兵十余人,负责过往船舶的导航和通讯。1914年8月27日早上9时,日军宣布与德军的交战,并立刻派出第2舰队封锁
胶州湾外海,当日下午便出动陆战队占领了潮连岛。并在上面建立了警戒哨和无线电台。同时还占领了近海的
大公岛。
潮连岛距离青岛市区约30海里,周围多陡峭礁石,最大流速3节,该灯塔主要是对从青岛去
上海、
日本的船舶以及前往青岛的船舶提供助航及定位作用。
潮连岛灯塔位于黄海之中的潮连岛上,距青岛东南30海里处,是船舶进出青岛港的必经之地。这座八角形石塔建于1899年,是青岛地区最早的灯塔。在这个孤岛上,有一群日夜守护着灯塔的航标工,他们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灯塔。日前,记者乘船赴潮连岛灯塔,感受航标工的孤岛生活。 从码头出发到潮连岛的船程需要3个多小时,记者乘坐的这艘船上载着
液化气罐、
柴油、食品还有淡水。岛上驻扎着青岛航标处的工作人员和海军某部的守岛战士,由于岛上环境恶劣能源匮乏,一切物资都要靠两个月才来一次的船只补给。守护灯塔的航标工有两批,两个月才轮换一班。“冬季天气冷,食品存放的时间相对长些,到了夏天,就只能天天吃挂面和海带。”这次上岛换班的张战吉告诉记者,换下来的航标工已经在岛上待了两个多月了,虎年新年也是在岛上度过的。“要赶在正月十五前把他们替换下来,让他们与家人团聚。”
大风卷起的海浪使船身颠簸摇晃,让初次出海的记者有点晕船。“这样的风浪是小意思,我们都适应了。”张战吉介绍说,补给船是平底的登陆艇,承受风浪能力差,风浪稍大,船只就无法靠岸,人员和物资送不上去。常常眼看着就要到了而不得已返航,下一次上岛就不知是什么时候了。张战吉就曾经历过4个月船只靠不上岸,等补给船来时岛上已是“弹尽粮绝”,喝的全是雨水。
经历了3个多小时的颠簸,船只顺利靠岸。换班的工友早早到码头上迎接,大家说笑着用岛上唯一的拖拉机把物资拉回驻地,亲切的问候和深情的拥抱给这个海中孤岛带来了丝丝温情。刚到营地,几名工友就忙活着检修发电机。“岛上采用柴油机发电,为了节省,只有晚上灯塔亮起才开始供电,我们的生活用电也都是从晚上开始的。”张战吉认真地检查着设备,翻看着工作记录,和上一班的工友做交接。“灯塔工作的每个细节都会记录,每次都要交接数十本工作记录,不能疏忽。”
21岁的李明是这里年纪最小的航标工,马上要下岛的他已经收拾好行装,却又弓着腰爬上狭小盘旋的楼梯,仔细地、依依不舍地擦拭着灯塔发射主灯。“潮连岛上资源匮乏,航标工们的娱乐也很单调,只能白天打打牌、钓钓鱼,晚上看看电视,我带了一把吉他自弹自唱。”这个风华正茂的男孩不好意思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