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三老人主要流布于
吉林省和龙市朝鲜族聚居区,是富有鲜明民族艺术特色的
曲艺。
历史沿革
渊源背景
研究朝鲜族时应认清朝鲜民族与朝鲜族两个不同的概念。朝鲜民族指的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以朝鲜语为母语的民族;而朝鲜族是生活在中国的,加入中国国籍的以朝鲜语为母语的民族。朝鲜民族是东北亚古老的民族之一,从遥远的原始社会开始经过持续不断的离合聚散形成了如今的朝鲜民族。因此,朝鲜民族传统音乐中的有些内容自然与周边其他民族共有。朝鲜民族总人口7500余万,其中朝鲜半岛约有7000万,余500万散居世界各地。中国朝鲜族大多数是从17世纪初逐渐迁移来到中国大陆,人口约有200万。
朝鲜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不仅有盘索里、诗娜伟、散调、杂歌、社堂乐、农乐、民歌等大众音乐和歌曲、歌词、时调、灵山会相等文人音乐,还有巫俗音乐、佛教音乐以及雅乐、唐乐等宫廷音乐。“朝鲜族三老人”是朝鲜族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传承的曲艺形式。
发展情况
早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开始的朝鲜族艺术文化中,就孕育着“朝鲜族三老人”的兴起并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得到了发展。在朝鲜族聚居的地区,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
清同治八年(1869年),朝鲜饥民陆续冒险越境来到已是清政府封禁之地的和龙垦荒创业。随着民间艺人口述传承发展,“朝鲜族三老人”这一曲艺形式经历了生产建设中娱乐调佩的孕育期,至抗战结束后角色齐备、乐曲丰富的成熟期,以及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庆祝文艺演出盛行,曲艺节目尤其倍受欢迎,“朝鲜族三老人”融朝鲜族曲艺才谈、小丑戏(尔光代)、漫谈、幕间剧等形式的特点,以颂扬民族精神为主,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表演方式,受到观众的喜爱,并逐步发展盛行。
1950年,由延边文艺工作团曲艺演员崔寿峰、元株森、许昌锡等同志配合当时的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在现和龙市头道镇石国村、龙湖村下乡采风时进一步发展了“朝鲜族三老人”曲艺形式,使“朝鲜族三老人”更加规范,大量优秀剧本产生并排练演出。1961年和龙县文工团致力于“朝鲜族三老人”的创作和演出,形成了和龙地区特有的曲艺表现形式,出现了第个“朝鲜族三老人”发展高峰期。
文化大革命初期,“朝鲜族三老人”遭到禁演,但1970年开始出现在各级文艺汇演中,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朝鲜族小品的基础就是由“朝鲜族三老人”这一形式莫定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朝鲜族三老人”受到了小品的冲击,鲜见于演出之中。
艺术特点
表演特征
朝鲜族三老人以说为主,唱演为辅,运用延边地区的方言,具有延边的地方特点。表演由演员分别模拟进步、中间 、落后三种类型的老人,以争辩形式演出、在笑声中表扬先进人物和新生事物,批评错误思想、落后现象,嘲笑和抨击敌对潮流。朝鲜族三老人对白朴实,风格幽默。“先进者”正气凛然,彰显智慧;“中间派”墙头草形象左右逢源,对白滑稽;“落后者”易走极端,头脑简单,三个人物相得益彰,浑然成趣。插科打诨中矛盾缓解,起到教育作用。有的唱词简明通俗,点缀其中,谱曲具有明显的朝鲜族风格特点,易学易唱,朗朗上口。演员不受年龄约束,往往年少者演出更受欢迎,至于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等形象更是层出不穷。
曲艺特征
人物定型化:人物限定三人,三个人物相得益彰,浑然成趣。到了20世纪90年代,有些朝鲜族三老人作品打破了人物定型化的局限性。
语言幽默化:具有喜剧效果,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演为观众所接受,演出过程中检验朝鲜族三老人作品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观众的笑声。
结构程式化:节目的采编剧、导演排练、表演各个过程规范,尤其剧本结构都是:落后表现——中间的摇摆——先进教育落后——喜剧收场。
地方化:朝鲜族三老人是延边朝鲜族独有的曲艺形式,从服饰到对白,从作曲到表演风格无不体现延边地区的风貌,为当地人民所喜爱。
装扮道具
朝鲜族三老人扮相一般采用朝鲜族老年人传统形象,衣帽穿戴具有浓郁的朝鲜族风情。道具随剧情需要而定,简约简易。
经典曲目
据初步统计,朝鲜族三老人的作品共有163篇,即从20世纪50年代的代表曲目《百年大计》《花束》《好时光》等,至20世纪60年代的《质量保证》《小包主人》,再至20世纪70-80年代的《老人足球队》《敬老院的喜事》《恋爱暗号》《赶集场的故事》等,及21世纪以来的《上网风波》《差一点》等。已编辑出版的朝鲜族三老人作品集《笑声》中也汇集了不少演出曲目,有的作品还被收入《朝鲜族文学作品选》。
流行地区
朝鲜族三老人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和龙市朝鲜族聚居区。20世纪50年代传入
辽宁,广泛流传于丹东、本溪、鞍山、沈阳、抚顺等地的朝鲜族聚居区。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由于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朝鲜族三老人艺术后继乏人,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保护。虽然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朝鲜族三老人固定格局的局限性限制了自身发展,展示平台日益减少;一些资深的朝鲜族三老人演员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了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而年轻的演员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在曲艺界中享有威望的很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朝鲜族三老人的兴趣愈来愈淡漠,朝鲜族三老人的发展举步维艰;缺少资金和经费,对亟待解决的保护问题束手无策。
保护措施
在朝鲜族三老人的传承过程中,和龙市艺术团发挥了主体作用。和龙市艺术团成立于1957年,成立以来,他们一直以“炕头演出”的形式送戏下乡方式传承着“五老艺术”。“五老艺术”是“朝鲜族三老人”和“老两口对唱”。到2010年,朝鲜族三老人的表演形式在艺术团已经传了5代,已培养了20几位传承人。
2019年11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和龙市文化馆获得“朝鲜族三老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朝鲜族三老人项目保护单位和龙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代表人物
崔寿峰,男,朝鲜族,1921出生,吉林省和龙县人。曲艺演员、唱谈创始人之一,中国曲艺家协会吉林分会名誉主席,朝鲜族三老人始创者之一。1945年参加牡丹江朝鲜族文工团任演员,建国后加入延边话剧团任演员。20世纪70年代投身于朝鲜族新曲种唱谈的创建,编导了《会师百鸡宴》《养猪阿妈妮》《永吉和幸福漫游记》等多个曲目,为朝鲜族新曲种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7日,吉林省
和龙市申报的朝鲜族三老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价值
作为朝鲜族曲艺的代表,“三老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因此需要不断发掘、抢救与保护,这对延边朝鲜族曲艺的发展乃至全国少数民族曲艺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延边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影响
朝鲜族三老人自产生在专业和业余文艺队伍中已经发展了多代演职人员,如在前辈金相玉、梁奎等老师的精心栽培和指导下,多次参加并成功演出了朝鲜族三老人节目的许相权,以幽默的语言,滑稽的动作表演,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为延边朝鲜族曲艺发展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老人足球队》《搞好计划生育》《卖烟的人》《旅行路》等节目在全国、东北三省曾进行巡回演出,得到了上级文化部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扬和各界群众的好评。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而且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和谐共生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