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颐之年(qi (旧读jī)yi zhi nian),汉语成语,意思是指活到百岁之人,出自《礼记·曲礼上》。
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 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 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后因称百岁为“期颐”。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唐 李华 《四皓铭》:“抱和全默,皆享期颐。” 宋 陆游 《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於愿足乎?”
郁达夫 《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好待期颐觞咏日,重摩铜狄话
沧桑。”期,
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待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意思是这时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了。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