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菜
菊科菊三七属植物
木耳菜(学名Gynura cusimbua (D. Don) S. Moore),别名西藏三七草、木耳,是菊科菊三七属草本植物,高1.5~2米,茎肉质,基部木质,绿色或带紫色;叶片倒卵形,长圆状椭圆形,基部楔状狭成短柄或无柄而扩大抱茎的宽叶耳,边缘有不规则的锐锯齿,齿端具小尖;头状花序,枝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花序梗细,被短柔毛;瘦果圆柱形,褐色。
本草考证
木耳菜最开始被载于《云南思茅中草药选》中,也叫石头菜,药用为全草,一般夏秋两季采集,新鲜用和晾晒干备用均可;在《西植物志》中也载有木耳,其名为西藏三七草;在《全中草药汇编》中又载有木耳菜,其名为跌打;另外,在《中华本草》中载木耳菜,其名也为等跌打,可常年采收,新鲜用或晾晒下用均可。
形态特征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2米。
茎肉质,基部木质,直径1.5-2厘米,下半部平卧,上部直立,有多数伞房状分枝,绿色或带紫色,有明显的槽沟,无毛或上部多少被毛。
叶大,无柄或有短柄;叶片倒卵形,长圆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状狭成短柄或无柄而扩大抱茎的宽叶耳,边缘有不规则的锐锯齿,齿端具小尖,侧脉12-30对,弧状弯曲,上面绿色,下面有时变紫色,两面无毛;上部叶渐小,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长渐尖或尾尖。
头状花序,枝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花序枝长短不等,花序梗细,被短柔毛。总苞片狭钟形或圆柱状,基部有线状丝形的小苞片。小花橙黄色,管部细,上部扩大,裂片三角状卵形。冠毛多数,白色,绢毛状,易脱落。
瘦果圆柱形,长4-4.5毫米,褐色,具10条肋,肋间有微毛。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于:四川(木里)、云南(凤仪、漾濞、顺宁、贡山、福贡、怒江、楚雄、景东、安宁、临沧)、西藏(吉隆、通麦、察隅)
国外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1350-3400米的林下、山坡或路边草丛中。
生长习性
木耳菜喜欢充足的阳光和排水良好的土壤。耐旱、耐霜冻。花果期为9~10月。
繁殖方式
木耳菜可通过种子或分株繁殖。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木耳菜全草入药,性平,味甘苦。《云南思茅中草药选》记载其具有接筋续骨、消肿散癖的功效。《西藏植物志》记载其主治骨折、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
食用价值
木耳菜又名滑菜,被我国高黎贡山傈僳族食用。
相关研究
经研究木耳菜有降血糖的作用,降血糖的机制与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有关,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是乙酸乙酯部位。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6 16:44
目录
概述
本草考证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