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unge)是麻黄科麻黄属的直立小灌木。株高达1米,木质茎粗长,直立,稀部分匍匐状;小枝细,纵槽纹细浅不明显,常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叶呈褐色,裂片短三角形;雄球花单生,无梗或开花时有短梗,卵圆形或窄卵圆形,假花被近圆形,雄蕊花丝全部合生,雌球花,窄卵圆形或窄菱形,苞片菱形或卵状菱形,雌球花成熟时肉质红色,长卵圆形或卵圆形,具短梗;种子窄长卵圆形,顶端窄缩成颈柱状,基部渐窄圆;花期6-7月;果期8-9月。
形态特征
直立小灌木,高达1米,木质茎粗长,直立,稀部分匍匐状,基部茎达1-1.5厘米,中部茎枝一般茎3-4毫米;小枝细,茎约1毫米,节间短,长1-3.5厘米,多为1:5-2.5厘米,纵槽纹细浅不明显,常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叶2裂,长1.5-2毫米,褐色,大部合生,上部约1/4分离,裂片短三角形,先端钝。
雄球花单生或3-4个集生于节上,无梗或开花时有短梗,卵圆形或窄卵圆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苞片3-4对,基部约1/3合生,假花被近圆形,
雄蕊6-8,
花丝全部合生,微外露,
花药2室,稀3室;雌球花常2个对生于节上,窄卵圆形或窄菱形,苞片3对,菱形或卵状菱形,最上一对苞片约2/3合生,
雌花1-2,珠被管长达2毫米,稍弯曲。雌球花成熟时肉质红色,长卵圆形或卵圆形,长8-10毫米,茎4-5毫米,具短梗;种子通常1粒,窄长卵圆形,长约7毫米,茎2.5-3毫米, 顶端窄缩成颈柱状,基部渐窄圆,具明显的点状
种脐与种阜。花期6-7月;果期8-9月。
近种区别
木贼麻黄的木质茎较高大,在外形上与树状麻黄(Euphorbia procera Fisch. et Mey.)及南欧麻黄(Euphorbia nebrodensis Tineo)极为相似,在分类工作中因之也常有合并、分开及误定的情况。后二者也常被认为是一种。它们与木贼麻黄的
区别是:小枝极细,茎仅1毫米左右,雌球花苞片多为2对,最上一对常只1/3合生,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中亚至喜马拉雅山区。在中国所见的标本都是木贼麻黄,西藏南部究竟有无上述二种,尚待进一步调查。
产地生境
木贼麻黄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西部、甘肃及新疆等省区,在蒙古、俄罗斯也有分布。喜光,畏热、忌湿,深根性,喜干燥,喜疏松的沙质土壤。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一般为播种、扦插繁殖。
大田直播:播前进行
灌溉,播种为人工条播,开沟深3厘米,行距20厘米,
播种量90千克/公顷。播后立即灌水,播后每隔一周灌水一次,共三次,灌水方式沟灌,从第2年开始每年灌2次水,在苗高分别为3、6、15厘米时进行人工拔草,整个生长期间没有中耕。
砾石戈壁铺膜穴播:选砾石戈壁地进行直播,播前灌溉,趁墒铺膜。播种行距30厘米,株距30厘米,每穴种子10-15粒,播种量202.5千克/公顷。7月播种,8月初、8月中旬各灌水1次,以后停止灌水,灌水方式为畦灌。
室内筒栽育苗:用一次性喝水纸杯数万个(视需种苗确定纸杯数量),杯内盛细纱50+壤土50的混合土,杯内土距杯上端2厘米。在杯内干播,每杯3-5粒种子,100000万个纸杯的实际播种量约2.5千克。播深2-3厘米,播后用撒水壶每天浇1次至出苗,以后根据实际需水情况进行浇水。在木贼麻黄苗长至2厘米后,将纸杯与幼苗移到室外(室外用透明塑料布搭上凉棚,避免阳光直接照晒)1个月,然后再搬回室内,停止灌水。
栽培技术
当苗高10厘米,根长达15厘米时开始移栽。温室育苗移栽时,应先将温室窗户打开,停止灌水,让苗床稍稍干燥,避免移栽伤及主根。挖苗时要深挖,将幼苗根部完全挖出,挖出的木贼麻黄苗将其根部放入用黄土拌成的泥水中(泥水呈糊状),让幼苗根部充分粘附泥浆。移栽时,木贼麻黄苗根部充分伸展,根不能过于弯折,埋土的深度以不埋过苗最下一节为准。移栽行距100厘米,株距30厘米,移栽穴深20厘米,每穴3-5株。移栽后采用滴灌,每天滴灌1次,每次1小时,连续3天。3天以后,每3天滴灌1次,连续滴灌3次。移栽后7-10.天为过渡期,过渡期内不能缺水,不能施肥。
主要价值
药用
为重要的药用植物,生物碱的含量较其他种类为高,为提制麻黄碱的重要原料。所含麻黄素比之草麻黄多,亦为药用植物,有镇咳、止喘及发汗等药效。
木贼麻黄味辛、苦,性温,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能,可用于风寒感冒,支气管炎等症状。生物碱的含量较其他种类为高,为提制麻黄碱的重要原料。
观赏
其株形美观,枝叶纤细,可用于园林绿化。
保护现状
木贼麻黄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2023年6月,入选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植物现状
2024年,北京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资源管理科、玉渡山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开展野外调查时,在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玉渡山自然保护区交界处发现大面积木贼麻黄本种,该种群面积约400平方米,数量约800余株,生长在两个自然保护区交界处的崖壁石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