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武汉木雕船模),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武汉木雕船模以船模木雕为主要代表。船模木雕是中国木雕工艺中非常独特的一个艺术品种,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湖北木雕船是中国木雕工艺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据宋代《金史·张中彦史话》记载:“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制船匠师们对建造船舶,不得其法,这时,有位匠师张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而首尾自相钩带”,“诸匠无不骇服”。由此可见,早在12世纪,中国就已经有人能雕刻数寸长的小船,作为制造船舶的模型。
湖北地处中国腹地,楚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江河湖泊密布。自古以来,汉中就有“水天泽国”之称,水路四通八达。从长江上游而下的有四川的麻秧子船、舵龛子船等;从长江逆流而上的有江浙一带的沙船、盐船等;还有过洞庭湖而至的湖南倒把子船、平顶船等。所有这些不同样式的船舶,在江面、湖泊上络绎不断地运行,可谓“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可见当时的“舟楫之盛”。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的西汉土坑木椁中,发现了湖北江陵、湖南长沙和广东广州的木制船舶的模型。
文化特征
武汉木雕船模按比例模拟制作各类木船,工艺精美考究,刻画细致入微,造型逼真传神。整个制作过程包括设计、出料、放样、船体制作、零部件制作、髹漆、装配等主要工艺环节,“镂空精梭”和“精工制模”是全套技艺的精髓,前者将传统的单面梭发展为双面梭和多面梭,要求镂空的花纹清晰匀称且宽度控制在一毫米以内,精细异常;后者要求模型造型中规中矩,衔接无缝,活动的部位启动自如。
制作工序
在取材上,武汉木雕船以柏木,红木,黄杨木等为原材料。柏木和红木都是木材中的名贵品种。黄杨木生长缓慢,在风调雨顺之年,每年就一毫米左右的生长年轮。在干旱年代,它不仅不会生长,而且还会缩小。黄杨还不容易成活,很少有大料,故又有“千年矮木”之称。而制作一件大点的木雕船使用的黄杨木,一般都需要生长三四十年以上的木材,要经过10年左右的自然干燥才能用于雕刻,备材周期十分漫长。
木雕船模工艺流程为设计图纸、出料、放样、船体制作、零部件制作、船帆、油漆、总装、包装;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柏木、黄杨木、红木等;使用的工具以刨子、榜、凿子等为主。
从技法上讲,除体现木雕中的圆雕、浮雕、镂空雕等一般技法外,木雕船模工艺还创立了自己的表现手法和独特技艺。如圆雕、浮雕的艺术处理,更注重装饰,装饰的趣味性往往超过写实。“镂空精梭”和“精工制模”是木雕船制作技艺的精髓。“镂空精梭”要求镂空的花纹清晰匀称,即把传统的单面梭创新为双面梭和多面梭,花纹的宽度在1毫米以内,非常精细。“精工制模”技术上要求方圆规矩,衔接无缝,活动的部位能启动自如。木雕船模工艺扎根民间,作品制作成型,少则需要一月,多则需要近一年的时间。
制作武汉木雕船,对艺人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武汉木雕船一般选取历史上的船只作为原型,制作出来的模型十分逼真。每制作一条木雕船,都需要艺人做艰苦的前期准备工作。创作前一般要查阅大量相关史料,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工艺水平、船舶的设施和风俗习惯等。
题材作品
题材类别
武汉木雕船分内河型、航海型、古典型三种类型。内河型主要取材于川江,湘江、汉江以及浙江一带的民间帆船、客货船等,有30多个品种。航海型有过海八面风舟、古式飘海船等10余种。古典型则有龙船凤舟、龙虾船等近20种。各式舟船,造型奇特。川江船体多呈斗字形,平头翘尾。湘江船昂头翘尾,江浙客货船别具江南民间风格。各类奇舸异舫均富有时代特征。
在雕刻艺术上,武汉木雕船模除了使用圆雕、浮雕、镂雕等传统技法外,还特别注重花纹装饰、镂空梭花和精工制模。木雕船讲究花纹清晰,匀称纤细。船上的楼阁门窗、栏杆等等也要求精细入微,不能有半点马虎。它的制模也有独到之处,根据每件产品的不同造型,设计出各种不同结构的零部件,并要求中规中矩,衔接时严密无缝,拆卸时方便自如。有些木雕船总共要设计出50多个零部件,并按照不同的要求接榫,都能拆卸组合。
代表作品
武汉木雕船模主要代表作品有“端午龙舟”“郑和宝船”“五牙战舰”“三国古战船”“东方巨龙”“大龙舟”“宋代画舫”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武汉木雕船模以中国古代舟船为审美意象,与木雕技艺结合。历史上,武汉木雕船模作品深受中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工艺的技艺水平高超,也反映出“舟船”这一形象有着深厚的社会审美基础。而“舟船”叙事也在与文学的深刻互动中衍生出了涉及到哲学、宗教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武汉木雕船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可借以认识和了解中国舟船的建造技术与结构样式,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武汉木雕船模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困境,不仅收徒难,学徒也难以坚持。龙从发老人多次通过媒体向外界呼吁收徒,标准已经放得很低:喜欢这一行,有悟性,男女不限。但回应并坚持者依旧寥寥。收徒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时工艺的市场效应不足,盈利差;另一方面是工艺技术要求过高,常人无法忍受长时间的伏案磨练和单一的生活情趣。龙从发曾坦言,曾经因为工作室发不出工资,许多徒弟纷纷转行改业,放弃了这一工艺。2009年,龙从发每年可以制作出三到四件作品,一般四五十厘米长的小龙舟售价3万元左右,一些尺寸较大、工艺流程较复杂的龙舟则售价8万元左右。虽然作品的单件售价并不低,但实际上只能维持基本的收支平衡。
传承人物
龙从发,男,汉族,1938年3月出生,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木雕(武汉木雕船模)。
保护措施
武汉市对武汉木雕船模工艺进行了生产性保护。在政府的帮助下,龙从发在斫口区江城壹号文化创意产业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内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武汉木雕船模也频繁出现在年度的长江非遗大展和非遗日活动上。武汉市电视台也针对工艺进行了抢救性建档,拍摄了口述史视频节目《江城非遗坊》并出版了相关图书。武汉旅发投专门设立全资子公司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2011年10月与武汉木雕船模签订合作协议,发挥经纪作用,帮助武汉木雕船模工艺进行旅游产品和高端礼品的开发。在经济上得到改观后,龙从发继续专心进行工艺生产和技艺传授,儿子龙勇也重新回到了老本行,也新招收了一批徒弟,传承队伍得到了一定的扩大。龙从发与儿子龙勇全职在斫口区江城壹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龙从发木雕工作室进行工艺创作。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汉市硚口区文化馆获得“木雕(武汉木雕船模)”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木雕(武汉木雕船模)项目保护单位武汉市硚口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09年2月,龙从发进京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其参展作品《隋代大龙舟》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