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此诗最初发表于1855年的《现代人》。诗里表达了诗人对俄国农民悲惨处境的沉思,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忧虑。诗写于1853年一场大病之后,其中播种者(农夫)的形象,论者多以为是诗人的自况。
作品内容
晚秋时候。白嘴鸦已经飞去。
树林落光叶子,田野一片空寂,
未收割的田地只有一块……
这勾起人们忧愁的思虑。
麦穗仿佛彼此在絮絮诉说:
“我们听厌了这秋天的风雨,
“脑袋耷拉在地上多无聊,
饱满的谷粒沐浴在尘土里!
“各种过路的、贪食的乌群
没有一夜不来破坏我们,
“野兔把我们糟蹋,暴风雨把我们吹打……
我们的农夫在哪里?他还在等待什么?
“是我们长得不如别的田地?
还是开花、秀穗不够整齐?
我们并不比别的庄稼差,不!
我们早已灌满浆液,颗粒成熟。
“难道农夫又耕耘又播种,
就是为了让秋风吹散我们?……”
风儿给它们送来悲伤的音讯:
“你们的农夫已经精疲力尽。
“他知道为什么要耕耘和播种,
只是去收割,已是力不从心。”
“可怜的人已病倒,不吃也不喝,
蛆虫在吸吮着他害病的心窝,
“那开出这些垄沟的双手,
垂着像枯藤,干瘪如柴瘦,
“农夫眼色暗淡,而且又哑了歌喉,
再不能用歌声抒发自己的哀愁,
“他再也不能手扶犁杖,
沉思地走过自己的田头。”
诗歌鉴赏
这首诗诗隋哀伤,图景阴郁。以“未收割的田地”为背景,展示了农民悲: 惨的生活实况。读来哀婉凄惨,为之动容,是涅克拉索夫的优秀诗作之一。
这首诗质朴简明,有浓郁的民间诗歌的气味。前两节四行,可看作序: 诗,后面的十三节是诗的主体部分。
在序诗里,诗人交代了背景,点出了题旨。“晚秋时候”成为发生事件、引出矛盾的基础。在这个季节,不仅“白嘴鸦已经飞去”,树林落光了i 叶子,而且,早已过了收割季节,应该准备过冬。然而,在一片空寂的田野里却有一块未收割的田地。这不协调的情景怎能不引起“忧愁的思虑”。
把“忧愁的思虑”展开,具体描写是诗篇主体部分的核心内容。先写未收割的麦穗的“絮絮诉说”,再写秋风所做出的“悲伤的音讯”。一诉一答,前后照应,形成一幅阴郁哀伤的凄楚画面。
诗人以隐寓的手法,让麦穗历述自己的哀伤。它在一片空寂的田野里,听厌了秋天的风雨,贪食的鸟群破坏它们,野兔糟蹋它们,暴风雨吹打它们……这不幸的遭遇,使它们不能不呼唤自己的农夫。尤其是,它们还在自责自怨,以图为农夫开脱。然而,它们粒饱浆足,并未给农夫提供出扔弃它们的借口。这段描写如泣如诉,哀婉动人,先以客观的加害铺写,后以自责自怨深化。这就加强了对农夫的呼唤。
诗的后半段的描写画龙点睛,廓清“忧愁的思虑”的真相。诗人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如果前半段只有心理的真实,是一种假想的形式的话,那么,这里便完全是实写了。农夫“只是去收割,已是力不从心”了,其原因就是他“病倒了”,“蛆虫在吸吮着他害病的心窝”。诗人不仅刻画出农民受疾病折磨的悲惨形象:“垂着像枯藤,干瘪如柴瘦”,而且也写出农夫的心地:又耕耘又播种,就是为了让秋风吹散我们?既写出他今天暗淡的眼光,枯萎的神态,也写出他昨天唱着凄凉的歌儿,“沉思地走过自己的田头”的沉重身、影,一个完整的农民形象站立起来。今天他不能去收割田地,正是长期劳累导致的疾病。俄罗斯农民就是忧郁和苦难的化身。
涅克拉索夫的诗构思奇巧,选择这样一个特殊的题材——未收割的田地,使一首短诗包含了无限的容量;它有情节,有对话,有心态的揭示,也有事件真相的铺叙。诗中的秋风既是媒介,又是情节的参与者,自然而然地把全诗熔铸一炉。
作者简介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1821 - 1877),俄国诗人。1821年12月10日生于乌克兰波多里斯克省一个军官家庭,在雅罗斯拉夫尔省格列什涅沃村的庄园度过童年。1838年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学校,因违背父命到彼得堡大学旁听,失去经济支持,开始了长期的贫困生活。184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幻想与声音》,大多模仿之作,受到批评,后一度放弃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