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考古学:
乌托邦欲望和其他科幻小说》是由
译林出版社出版,弗里德里克·詹姆逊 (Fredric Jameson)所著,吴静翻译,关于乌托邦在当今时代所具有的政治价值的图书。
内容简介
《未来考古学:乌托邦欲望和其他科幻小说》是詹姆逊自《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之后极具分量的著作。詹姆逊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在第一世界科技日新月异,而第三世界却崩溃瓦解的全球化时代,“乌托邦”这一概念对我们是否还有意义?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细致地考察了自托马斯·莫尔以来“
乌托邦”这一社会构想的历史发展,并对它在后共产主义时代的功能提出了质疑;第二部分则重点关注一系列科幻小说所体现出的他者性,通过研究这些作品中的外星生命和外星世界,詹姆逊探讨了乌托邦与科幻小说的关系,总结性地反思了对于乌托邦的各种反对之声,并重新评估了乌托邦在当今时代的政治价值。
“乌托邦”是西方思想界反复探讨的一个重要概念,而科幻小说是近现代兴起的文学形式,《未来考古学:乌托邦欲望及其他科幻小说》则将科幻小说纳入“乌托邦”这一概念的历史变迁中进行考察,揭示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并对其时代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反思。从这一点看,詹姆逊的这本专著既为“乌托邦”这一经典话题的讨论拓展了新的领域,又使科幻小说进一步进入了传统学术的视野,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开拓性。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乌托邦欲望
引论:今日的乌托邦
1乌托邦的变种
2乌托邦孤岛
3托马斯·莫尔的体裁视窗
4乌托邦科学与乌托邦意识形态 5大分裂
6如何满足愿望
7时间的屏障
8未知性的命题
9迥异的身体
10乌托邦及其对立
11综合、讽刺、中和及真理时刻
12通向恐惧之旅
13被瓦解的未来
第二部分:思维尽处
1傅立叶,或本体论和乌托邦
2科幻小说中体裁的不连续性:
布莱恩·奥尔迪斯的《星河战队》
3勒奎恩笔下的世界缩影
4进步与乌托邦:我们能想象未来吗?
5太空体裁的科幻:冯达·麦金太尔的《等待的流亡者》
6科幻小说的空间:范·沃格特的叙事
7作为阶级斗争的长生
8纪念菲利普·K.迪克
9哈米吉多顿之后:《血钱博士》中的角色体系
10菲利普·K.迪克的历史和拯救
11全球化中的恐惧和厌恶
12“如果我能找到一座善良的城市,我将宽恕整个人类”:
金·斯坦利·罗宾逊“火星三部曲”中的现实主义和乌托邦
致谢
索引
译 后 记
“看来我们的时代可能已经创造出了一种乌托邦的‘升级版’—只是它不再被叫做乌托邦,而是被称为‘科幻小说’。”恩斯特·布洛赫在《艺术和文学的乌托邦功能》中曾这样界定作为新文学体裁出现的科幻小说。然而,作为科幻小说的乌托邦,与其说是一种独立的文学表现形式,不如说一种政治理想的表达方式。它诉诸了一切可以诉诸的方式来叙述对于完美社会的构想。而这种完美社会,表现为与我们“正常”世界不同的极端差异性。因此,就科幻小说而言,高度发达的科学所提供的空间不过是一个外在的形式和平台,内里所表达的仍然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社会理想。
然而,如何表达乌托邦,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的命题。这种困难来自在以同一化为运作原则的思维内部构想极端差异性的悖论。究其原因,人的思维依赖于其具体的历史条件,它不可能超出这一极限去想象一个在现实世界中完全没有原型的他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极端差异性是遥不可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犹太文化中有禁止描绘天国的禁忌。因为,再美好的描绘和想象不外乎是对自己生活的美化和拔高,而这种美化和拔高仍然有其不可超越的历史局限性。从欧文、傅立叶的朴素的社会实验到当代以科幻为载体的文本构想,无一不是在试图突破现实和思维的限制,设想出一个没有匮乏、没有不义的理想社会。
本书的翻译历时两年。原书的注释、索引全部照译,以便读者阅读时参考之用。在少数重要的人名及术语处译者加有译注。
关于书中所出现的引文,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出自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引文,全部采用中央编译出版社1986 年第二版的翻译。作者所引用的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章节,采用的是译林出版社2001 年版的翻译。其余引文,皆由译者自译。
在此书的翻译过程中,香港大学的李莹女士和李科林女士曾多次就相关问题与译者讨论,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彭科先生帮助校阅了部分文稿,并对翻译做出了很多修改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吴静2009 年7月于香港半山
评价
《未来考古学》无疑属于科幻小说研究最出色的成果之列。……詹姆逊是当今世界最杰出的文化理论家之一,但作为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家,他也是无与伦比的。
——特里·伊格尔顿,《伦敦书评杂志》
詹姆逊在多种材料与理论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他的诸多洞见所带来的启发,以及他的激情洋溢的信念,都使得本书令人兴奋不已。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 ),出生于美国克利夫兰,1954年获得哈佛福特学院学士学位,1956年和1959年分别获得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耶鲁大学和杜克大学,于2011年获美国现代语言协会颁发的终生成就奖。詹姆逊早年从事文学理论研究,后来转而关注资本主义后现代文化,其主要代表作包括《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语言的牢笼》(1972)、《政治无意识》(1981)和《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9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