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教育政策是
李登辉执政时期推行、并由
陈水扁继承的带有明显“去中国化”的教育政策。民进党上台后,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始了一系列“去中国化”的行动。
台湾当局积极推行“乡土教学”,从(2001年8月)第一个学年开始,在小学一至六年级专设“乡土语言”课,随后也将在中学跟进推行“乡土教学”。这实际上是基于从“台湾主体意识”异化出的“台独意识”,进行“去中国化”的历史、文化教育。
“乡土化教育”是“本土化教育”的一个例子,也是台湾当局所谓“本土化教育”的一环,即用台湾的地方方言(即“闽南话”)讲学,对台湾中小学生进行台湾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社区等各个方面内容的教育。这一教学在小学阶段侧重语言掌握,主要是将方言学习融入各科教学中;在中学阶段则偏重台湾历史文化教育,以新编的《认识台湾》作为教学范本。
“乡土教学”在台湾推行伊始,便引发极大争议。尤其是《认识台湾》一书,因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刻意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关联,在出笼时就广受岛内各界批抨。但台湾当局执意推行这一套所谓的“本土化教育”,不仅强行规定小学要用方言教学,而且把在中学推行的《认识台湾》教科书也列入小学教材。
台湾岛内的有识之士指出,台湾当局强化“乡土教学”的举措与其“台独”意识形态是分不开的。“乡土教学” 体现的是意识形态斗争和所谓的“去中国化”、“台独” 观。所以,乡土化教学的推动其实反映了陈水扁“台独”之心未死。只是由明转暗,采取从草根做起的方法。
推行乡土化教学就是要强化台湾学子的所谓“台湾意识”,企图把他们同中国文化分离开来,以便培养新一代的“台独份子”。陈水扁推动这样的政策只会让人增加对他“台独”倾向的担心,抵消他向大陆发出的“善意”,不利两岸关系,也不利台湾未来的发展。这是一个逆潮流而动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