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是分析人们在日常社会相互作用中所遵循的全部规则的社会学方法。
简介
本土方法论认为,一个群体中的成员间所有普遍的社会相互作用均由某些民间的规则所支配。即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不仅基于当事人说出来的东西,而且根据大量谈话中未提到的因素。对这些的理解要依赖于谈话所涉及的当事人最近的互动发展过程及前景预期,依赖于对话发展的一系列时间上连贯的表达,依赖于谈话的过程等。比如,人们采取语言的索引和省略原则,即无需将所有的意思表达出来或解释清楚,只要提示一下,互动双方就能理解对方的意思,使日常互动顺利进行下去。当然,这样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具体的互动背景中,根据当时当地的特殊情境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并采取相应行动。
又称民族学方法论、
民俗学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
微观社会学学派之一。
本土方法论的英文词头“ethno”在希腊文中意为国家、人民、部落、种族。加芬克尔的理论借鉴了美国社会学家G.H.米德的角色理论和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的现象学,并大量吸收了A.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和英国日常语言哲学的思想观点。他的基本假定是:社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社会仅仅在它的成员觉察到它存在时才存在,因此必须对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所处的社会时所使用的方法进行详细考察。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组织社会活动,并使活动具有共同的意义。这套规则和程序就称为民俗学方法,也有人称它为本土方法或民族方法。由于强调社会成员对社会现实的主观解释,民俗学方法论常常被视为一种现象学研究。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个人,它运用极为精细的实证方法,着重分析人们行为的微观方面,力图发现和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行为、响应行为和改变行为的规则。在他们看来,这些不成文的、公认的行为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基本概念
民俗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有:①考虑,又称“计算”或“算计”。指人们对外部世界做出解释的过程,是每一个人依其行为情景所赋予意义的能力。民俗方法论者极为注重分析个人的考虑以及这些考虑的提出和被接受的方式,专注于对人们之间的会话的研究。②指示性,又称“索引性”。指一切考虑都对应于其特定行为情境:地点、时间、当事人、行为意图、相互了解等。因此,研究者必须站在行动者的角度来理解其行为的意义和背景。③省略原则。人们在交往中允许不清楚的信息存在,待以后弄清。而不会力图问清一切情况,使交往无法继续。④文件方式。人们在交往中往往寻找不明言的潜在的含意以理解相互的行为,决不是孤立地去对待每一件事。⑤自然语言。人们在交谈中往往轮流对话而不使会话中断的基本结构。
最大特点
民俗学方法论的最大特点是反对社会学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实证主义学派(见社会学方法论)。它对□.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的客观实体论”和功能学派的“社会事实既存论”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社会学往往把自己的意思强加于社会现实而不是让其从社会现实中表现出来。
研究技巧
对于民俗学方法论者来说,传统社会学的概念、技术和统计歪曲了社会现实的真实本质。与现象学社会学不同,民俗学方法论并不试图概括出普遍规律,而只注意对日常生活的语言及行为意义的经验研究,尤其是对行为者实际动作的观察分析。加芬克尔等人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技巧,如追踪访问、亲身观察、文件解释和“破坏试验”法。后者是故意干扰和打破人们通常的行为方式,以观察人们的反应。通过这些方法来揭示
社会互动中隐含的行为规则,对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做出描述与阐释。这些研究技巧对社会学调查方法的精细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新的学派
民俗学方法论强调个人间的微观互动过程,强调对行为者主观意图的理解,并把这种原则应用于经验研究,从而在方法论上发展和充实了M.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70年代以来,民俗学方法论作为一种新的学派已逐渐被社会学界所接受。但它由于否定客观社会事实和普遍规律,所以那些以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为宗旨的大多数主流派社会学家,尤其是宏观社会学家看来,不仅是不足取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他们认为民俗学方法论基本上是描述性的,并且批评它无视社会结构,特别是权力的中心地位在社会交互作用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