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巴》是中国当代作家
刘亮程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十月》2020年第5期。
内容简介
沉醉在七七四十九天青春欢宴里的江格尔,接到远方哈日王的挑战,少儿英雄洪古尔只身出征。不愿出生的赫兰,为营救哥哥洪古尔被迫降生人世,用从母腹带来的搬家家游戏,让草原上所有的大人在游戏中变成孩子,最终又回到母腹。而不愿长大的洪古尔为寻找失踪的弟弟,用捉迷藏游戏让草原上的一半人藏起来,另一半去寻找。在母腹中掌管拉玛国的哈日王,用做梦梦游戏让这一切成为他的梦,又在梦中让人们看见那个真实世界的本巴缔造者:史诗说唱者齐。起初,这些人物只有名字,后来在风雪夜里,在一个个篝火旁的故事里,他们被讲活,有了灵魂。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说起《本巴》的创作,刘亮程说要从十多年前开始说起,十多年前,刘亮程前往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旅行,这是英雄江格尔的故乡。该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羊道遍布每一片山谷草原,那是羊走了几千几万年的路,深嵌在大地。”他深受震撼,跑遍草原和山区,认识了许多牧民。自那时起,刘亮程开始读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他念念不忘这片草原,“在那些古代的夜晚,在茫茫大草原上,一群人围坐,听着这些说唱,一直听到月落星稀,东方发白,都毫无倦意。”他感动于史诗的天真带给部落的希望与力量,感慨于人类童年时代对时间的绚丽想象,自此他萌发出一个念头,“写一部天真的小说”。十余年来,这个念头由初生渐至扩大,最终成为长篇小说《本巴》。
人物介绍
三个孩子(赫兰、洪古尔、哈日王)
三个孩子的本领都是游戏。以孩童的游戏取代成年人之间的杀伐,以游戏擦拭成年人本心的尘垢,使其恢复接近母腹的童心,而将生活游戏化,则可以将成年人从人世的沉重与残酷中解放出来,使世界变得轻盈有趣,这自然要有赖于天真体轻的孩子的教导,而依此标准向前无限推导下去,也自然是离母腹越近的孩子越厉害,母腹中带出来的游戏最无敌。赫兰的搬家家游戏,教拉玛国人以羊粪蛋代表羊,马粪蛋代表马,以草叶为家,以骆驼粪蛋为山,使沉重繁杂的搬家转场变得快乐轻松,也将拉玛国成年人都变成了孩子。洪古尔的游戏是捉迷藏,使拉玛国一半人藏起来,一半人去找,解放了拉玛国的成年人,使他们恢复了童心,而寻找过程中,也将草原上压住时间的牛粪羊粪马粪翻了过来,将草丛树林远山中的时间找了出来,解放了时间。哈日王的本领是做梦梦。他的气魄最大,整个哈日国都在他的梦中,他还布置了一个大梦,引诱江格尔进入其中,在梦中对本巴国人进行伏击。因为长于做梦,哈日王窥破了自身所处世界为梦中虚假世界的真相,也因此他的游戏性更强。赫兰和洪古尔还只是以游戏为游戏,以游戏改变世界,在哈日王眼中,整个世界本来就是一场大游戏,而游戏最重要的是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失望于他的臣民整日做的那些侵占他人妇女牲畜的凡俗之梦,也正因为这样的梦太现实,太缺乏游戏精神。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本巴》从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抽取元素进行当代创编,但他并非简单地还原式重述,或者进行现代性的反思,而是将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历史与史诗的吟唱进行了联动,从而营造出一个似真似幻的文学空间。一般还原式的重述往往只是将口头文学进行书面文学的转写,这种转写往往经过记录者的修订润饰,如在前现代时期不同年代转写者层累式完成的《荷马史诗》,或者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觉醒年代伦洛特独立搜集整理的《卡勒瓦拉》。但在世俗化的“散文时代”,现代性“祛魅”的史诗已经被“现代史诗”小说所代替。小说作者深处现代性语境,即便试图进行迷狂的书写,也依然笼罩在理性思维的框架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巴》是原初史诗的否定之否定,抛却史诗的外壳,而采用史诗的元素和思维进行文学的创新。这种“小说”,实际上是对18世纪以来欧洲兴起的小说规制的突破。
《本巴》的突破性体现在,激活古老史诗的活力因子,让诗性智慧在理性时代重获生机,具有思想上的启示意义。《本巴》淡化了原史诗的族群性和地方性色彩,在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中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作为重新锻造出的可译性文本,它既是如梦如幻的中国故事,又是普遍共情浩瀚的世界文学,返璞归真,举重若轻。这使得《本巴》的文本兼具卡尔维诺的灵巧气质和乔伊斯的象征品格,同时又是根植于本土文化多样性的崭新艺术创造。小说的无限可能性于此敞开,这也意味着需要重新认识中国文学的当代性问题。
所谓“当代性”显然包含了几重内涵,物理时间意义上的年代分期,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政治性,以及躬身入局意义上的情感与态度。在文学饱受新媒体冲击的当下,它在民众生活中的出路与位置究竟何在?我想,《本巴》也许提供了一种路径:前现代史诗原本是根植于民众日常的集体欢腾形式,现代以来则分化为一种艺术门类,并向着日益细致的分支拓展,由于不同媒介与载体形式的迭代更新,小说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日益小众化。但形式的小众化,并不意味着史诗精神或者普泛的文学性的式微,它可能转化为其他形态。
艺术特色
时空体
《本巴》的深度建立在玄虚至极的时空体验里,故事中一切空间都是时间化的,以年数来表述距离,位置和空间。小说的时空体艺术,被发挥到极致。然而,作家的终极追求,却是活在时间之外。超出三界,不在五行,大约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极限,艺术为一个可能的世界立法,而这种可能性建立于读者的信仰之上。
神话寓言
在小说《本巴》中,刘亮程从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得到灵感,将史诗作为创作的基础,从地方性和民族性的文化中提炼出具有世界文学属性的主题。史诗文体影响了刘亮程的写作,《本巴》的故事带有人类初始的神话思维和原始色彩,这也使得小说文本带有了寓言性;而源自史诗的纯真质朴的语言,也使得简洁清新的文风成为该作品的一大亮点。
叙事探索
《本巴》的叙事探索“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它绝非只是一部“炫技”之作,而是表达了作者独树一帜的创作观,使得极富先锋姿态的史诗叙事背后,又灌注了丰沛而细腻的情感体验,复活和充满了传统史诗的抒情传统。《本巴》浓郁的抒情色彩不仅仅源自故事的叙述方式,更来自作者本人对文字的热爱以及作家职责的自觉意识。史诗中的英雄需要走出历史的疼痛方能在故事中重新复活流传千古,但历史的疼痛却不应被遗忘也不能被遗忘,需要说故事的人心口相传,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滋养、铭刻、传承历史之殇,这是作家从游吟诗人身上继承下来的古老而神圣的禀赋与职责。他们将栖身于英雄传奇阴影之下尚未被讲述的历史伤痛承受下来,“疼痛是我们跟死去先人最后的血肉联系”,是连接现实与历史、梦幻与真实的桥梁。它深植于说梦者的记忆之中,说梦者不死,本巴的故事便会一直讲下去。疼痛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现实敏锐的感知与捕捉,对真相的洞悉,对梦的虚妄的清醒认知。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保留做梦的能力,“当我们更认真地做梦时,真实的生活也会被我们颠倒过来”,将现实拉入梦境,又将梦境揉进现实,梦是我们同先人联系的唯一方式,也是人们寄存在高远处的另一种生活,经由它,我们将找到通往未来的金光大道。而它同时又是所有生命最终必经的返乡之路,梦里的江格尔,从现实的醉生梦死中挣脱出来,怀着巨大的热情和决心,带领全族人踏上东归的征程,“每前行一步都有人和牲畜在死去,却没有一个人回头。他们心里只有那个要回去的故乡,眼睛看不见身后的死亡”。当现实被死亡的威胁以及欲望所遮蔽,唯有在梦中我们才能找回那条荒草丛生的回乡之路,重拾返乡的勇气。
作品影响
荣誉表彰
2021年11月,《本巴》入选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
2023年8月11日,《本巴》获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剧作改编
2022年9月,改编自《本巴》的文本剧《一梦本巴》在北京77剧场演出,共分为四场十二幕。
作品评价
《本巴》是今年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和绚烂景观,以其令人惊叹的新奇感受、冲击力和强大想象力征服了读者。《本巴》致敬了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这种致敬意味深长,不仅是向《江格尔》的致敬,更是向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致敬,向我们多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伟大遗产致敬。在此基础上,刘亮程向我们重新展现和讲述了人与空间、人与时间等千百年来有关人类生活的基本话题,进而打开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感知结构。《本巴》是一部重要而特殊的作品,是作者本人别出心裁、横空出世的创造。从《一个人的村庄》到《本巴》,刘亮程一路走来,堪称新疆深远的大地和天空所淬炼出的优秀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敬泽评)
《本巴》的内涵非常丰富,思考深刻、抱负远大。这是一部原创之书,同时有着坚实的史诗来源和神话背景,既充满传奇和诗意,又融入了真实的历史故事,既是对遥远历史的书写,又和今天的现实有所勾连,佐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尤为难能可贵。小说最突出的关键词是“时间”,作者用时间度量一切,将时间以及其他看不见的东西变得可视、可触、可用,让缥缈的概念成为实体的物质,这些都是独属于作者的不可复制的写作能力。这部作品之复杂,从任何一个角度进入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阎晶明评)
《本巴》是一部很难谈论的作品,它几乎刷新了以往的小说创作,也刷新了曾经的刘亮程,这是它的创新性所在。但这种创新性又与人类的原初性和古老性相关,是在旧“我”中发现新“我”,在人类固有的叙事中发掘新的想象。邓选斌谈到,此次研讨会必将给新疆文学创作带来重要启示,有力推动新疆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宋吉述表示,相信读者会惊叹于这部作品史诗般的轻盈与纯粹,感怀于少年英雄的兄弟情谊,触动于他们保卫家园的质朴的心。(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何向阳评)
《本巴》是用作家的视野和角度观照民族文化、观照历史、观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江格尔史诗精神在现代作家笔下的又一次传承和发扬。《本巴》无疑是新疆文学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文化润疆的示范和样本。而此次研讨会的讨论将给新疆文学创作带来启示,有力推动新疆文学事业的发展。宋吉述表示相信读者会惊叹于这部作品史诗般的轻盈与纯粹,感怀于少年英雄的兄弟情谊,触动于他们保卫家园的质朴的心。(新疆文联副主席
邓选斌评)
《本巴》是一部“梦之书”,远古的人们在梦里成就和创造一切;也是一部“天真之书”,表现出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赞颂;还是一部“倾诉之书”,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文艺报》总编辑
梁鸿鹰评)
刘亮程的《本巴》,向《江格尔》致敬,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证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美美与共的活力。融史诗、童话、寓言为一体,在咏唱与讲述的交响中以飘风奔马、如梦如幻的想象展现恢宏绚烂的诗性境界。对天真童年的追念和对时间的思辨,寄托着人类返璞归真的共同向往。(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
出版信息
《本巴》首次发表于《十月》2020年第5期,2022年1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2024年7月2日,刘亮程作品中韩共读会近日在韩国首尔举行,译林出版社、刘亮程和书坛子出版社还现场签署了刘亮程另一本代表作即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巴》的韩文版版权输出协议。
作者简介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现任新疆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被誉为“20世纪中国后一位散文家”。著有诗集《
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
一个人的村庄》《
在新疆》,长篇小说《
虚土》《
凿空》《
捎话》《本巴》,访谈随笔集《
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等。有多篇散文收入全国中学、大学语文课本。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