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斯通猪笼草是
西马来西亚特有的
热带食虫植物。其存在于海拔450~600m的地区。本斯通猪笼草的种名来源于其发现者
植物学家本杰明·克莱门斯·斯通(Benjamin Clemens Stone)。
形态特征
本斯通猪笼草为藤本植物。茎可长达5m,宽至0.6cm,呈圆柱形。节间距可达15cm。
叶片革质,无柄至亚叶柄。叶片通常为宽线性至披针形,也可能略呈匙形。其基部包住茎部,脊宽大并下延。叶片可长达60cm,宽至9cm。叶片末端为圆尖至急尖。笼蔓两侧的叶片边缘通常不等长,可有3mm的差距。在中脉的两侧有3~5条纵脉。羽状脉大多模糊。笼蔓可长达60cm。
下位笼可高达20cm,宽至5cm。其下半部为卵形,上半部为圆柱形,中部有笼肩。下位笼的前部有一对翼,可宽达4mm。笼口为圆形,倾斜。唇可宽达6mm,具有小型的唇齿。笼盖为卵形,无附属物。具有笼盖骨。笼盖基部的后方具有一根不分叉或分叉的笼蔓尾,可长达12mm。
上位笼较小,大部分结构类似于下位笼。可高达20cm,宽至3cm。下部为漏斗形,中部为窄卵形,上部为圆柱形。唇缺乏唇齿。笼盖较窄,末端钝尖。笼蔓尾不分叉,较小型,仅可长达5mm。
本斯通猪笼草的
花序为
总状花序。花梗可达20cm,花轴可达30cm。最末端的次级花梗带一朵花,偶尔既有披针形的
苞片(长达可达1.5cm)。后部朵花产生于次级花梗或带两朵花的分支花梗上,苞片缺失。
萼片为卵形,长约4mm。雄花序花朵数量约为雌性的两倍。本斯通猪笼草是
猪笼草属中少数可以在一条茎上产生多个花序的猪笼草。在茎顶部节点通常可发出2~3条花序。这种不同寻常的生殖习性也出现于其他猪笼草身上,如
苹果猪笼草(N. ampullaria)、
硬叶猪笼草(N. rigidifolia)和
血红猪笼草(N. sanguinea),但更为罕见。
茎部和叶片披被着稀疏的白色毛被。在叶片的边缘具有红褐色的分叉短毛被。捕虫笼的外表面覆盖着稀疏红色的分叉短毛被。同样的毛被还更密集的出现于笼盖的边缘和捕虫笼唇的下方。发育中的花序周身布满有白色或红色的短毛被。
本斯通猪笼草的茎和叶片具很厚的蜡质角质层,其使得叶片和捕虫笼具有蓝白色的光泽。整个花序密布蜡质。
生长环境
本斯通猪笼草陆生于开阔的次生植被中,其可受到阳光的直射。在巴卡尔山顶峰附近有大量的分布。其海拔分布范围尚未清楚,但已确定其存在于海拔450~600m的地区。
分布范围
本斯通猪笼草是西马来西亚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分布于
丁加奴北部和
吉兰丹州(Kelantan)的低地山丘的顶部。虽然其被采集于彭亨和塔曼尼加拉国家公园(Taman Negara National Park),但其分布范围可能更为广泛。
虽然其分布范围还不确定,但本斯通猪笼草在野外未来一段时间内还是较为安全的。其
模式产地处于保护区域内,并且该物种的外观并不惹眼,因此遭受到过度采集威胁的可能性较小。
植物学史
马修·杰布(Matthew 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Cheek)在其1997年发表的专著《猪笼草(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中,将采集自
吉兰丹州(Kelantan)马樟(Machang)附近的巴卡尔山(Bukit Bakar)的猪笼草种群归入了
血红猪笼草(N. sanguinea)。编号为“Stone & Chin 1523”的标本存放于
吉隆坡(Kuala Lumpur)附近的
马来西亚国民大学(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编号为“Shah & Shukor 3168”的标本存放于
甲洞(Kepong)的马来西森林研究院(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laysia)。他们注意到这个种群表现出不寻常的形态特征,如下延的大型叶片,叶片基部有叶柄。这表明它可能是一个尚未描述的种群。
实地研究证实,这个种群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物种。1999年,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对本斯通猪笼草进行了描述。1998年7月24日,查尔斯·克拉克在
吉兰丹州的巴卡尔山海拔450~550m的地区采集了编号为“Clarke s.n.”本斯通猪笼草的
模式标本。此标本存放于甲洞的马来西森林研究院。其同型标本还存放于
茂物植物园(Bogor Botanical Gardens)、
英国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s)、
荷兰国家植物标本馆(National Herbarium of the Netherlands)、
山打根(Sandakan)林业部和
新加坡植物园(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
“Ridley 16097”标本
尽管本斯通猪笼草在二十世纪末才被描述,但于1911年7月,亨利·尼古拉斯·里德利(Henry Nicholas Ridley)就首次在
彭亨(pahang)的
大汉山(Mount Tahan)采集到了本斯通猪笼草。这个编号为“Ridley 16097”的标本带雌性花序,存放于
新加坡植物园。
B·H·丹瑟在其开创性著作《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猪笼草科植物(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中,将“Ridley 16097”归入了
翼状猪笼草(N. alata)中。但典型的翼状猪笼草并不存在于婆罗洲,因此这个种群成为了唯一出现于西马来西亚的翼状猪笼草个体。为了合理的解释这个问题,丹瑟还将苏门答腊岛的
真穗猪笼草(N. eustachya)归入了翼状猪笼草,这就可以很容易的解释为什么其会出现于西马来西亚。
1990年,鲁思·裘(Ruth Kiew)将其归入
瘦小猪笼草(N. gracillima),并解释了为什么
翼状猪笼草明显不存在于西马来西亚:
“为什么自1911年后几次对于大汉山的植物考察都没有再次采集到这个物种呢?答案很简单,里德利的标本(16097)实为瘦小猪笼草。布兰科翼状猪笼草(N. alata Blanco)具有与瘦小猪笼草类似的基部缩小的窄小叶片,但它们的捕虫笼形态并不相同。翼状猪笼草的捕虫笼更宽大(约4cm),并且下半部为球形。而瘦小猪笼草的捕虫笼不具有球状的部分,其宽只有1.5~3cm。来自大汉山的标本实际上不具有叶柄,只是其叶片基部较窄,在干燥时卷起而形成的假象。里德利采集于大汉山的标本,同时也是被丹瑟视为翼状猪笼草的标本,其具有典型的瘦小猪笼草的捕虫笼。经过对于大汉山种群的野外考察,毫无疑问其属于瘦小猪笼草。”
马修·杰布(Matthew 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Cheek)在其1997年发表的专著《猪笼草(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中支持这个观点。
但查尔斯·克拉克并不赞同鲁思·裘的鉴定。他指出,
瘦小猪笼草的
花序很短并很少超过10cm。而“Ridley 16097”标本的花序都具有较长的花梗和花轴,其长度都可超过20cm。此外,其叶片的形状也与瘦小猪笼草不同。鲁思·裘认为“Ridley 16097”的叶片呈现出狭窄的状态是由于保存方式不当造成的,但查尔斯·克拉克指出这不是全部原因。他还指出这个种群具有下延的叶柄脊。考虑到这些形态特征,克拉克认为“Ridley 16097”应该是本斯通猪笼草。
其他标本
采集自
丁加奴(Terengganu)的大量标本也属于本斯通猪笼草。其中编号为“Shah et al. 3274”的标本存放于马来西森林研究院,编号为“Shah et al. 3283”的标本存放于
吉隆坡(Kuala Lumpur)附近的
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在杰布和奇克2001年发表的专著《猪笼草科(Nepenthaceae)》中,将一个来自泰国的猪笼草归入本斯通猪笼草,之后其被认定一个新的物种——泰国猪笼草(N. thai)。
自然杂交种
只发现了本斯通猪笼草的一个自然杂交种。安德鲁·赫里尔(Andrew Hurrell)于巴卡尔山山脚发现了本斯通猪笼草与
奇异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在此它们的分布地相互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