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博物馆
社会科学类历史专题博物馆
本溪市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大峪新区峪明路324-1号,新馆占地面积1.59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4000平方米整个楼体外貌造型为并立的两个方鼎,是社会科学类历史专题博物馆。
历史沿革
本溪市博物馆前身是本溪市阶级教育展览馆和文物组。
1965年,本溪市阶级教育展览馆成立,隶属本溪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地点在平山区富强街。
1966年,本溪市阶级教育展览馆对外接待观众。展出内容是本溪地区解放前劳苦大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的苦难历史。
1978年,文物组成立,隶属本溪市图书馆,后图书馆并入市博物馆。
1980年9月10日,根据辽宁省文化厅辽文字(1980)19号文件,正式成立以考古发掘、文物收藏、科学研究为内容的本溪市博物馆。办公地点借驻本溪市文化局二楼,大楼为俄罗斯式建筑,办公面积299平方米。成立初期,工作人员主要来自原阶级教育展览馆和文物组,共计35人。设有8个部门:考古队、保管部、陈列部、群众工作部、地质部、地方志部、文物店、办公室。
1984—1990年,后湖公园修建二层楼使用权归属博物馆。
1995年1月,博物馆迁入原图书馆三楼。办公面积918平米,共有2个陈列厅,2个文物库房,一个资料室,9个办公室。至此,博物馆成立15年后终于有了相对独立的办公环境。下设7个部门:考古队、文物保管部、陈列部、群众工作部、研究室、保卫科、办公室,共有职工35人。
1986年,本溪洞穴博物馆成立,地点位于本溪水润景区内,面积1230平方米,举办了《本溪润穴文化陈列》。展出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代本溪洞穴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共展出文物119件。
1997年,杨靖宇纪念馆成立,地点在本溪县汤沟抗联第一军西征会议遗址,面积100平方米,举办了《杨靖宇革命生涯》展览,展出实物33件。
1996年12月,本溪市文物博物馆学会成立,首届会员80余人。
2004年,相仁县五女山山城史迹陈列馆建设工程正式开工。
2006年5月,本溪市博物馆于明山区大峪新区建设启动。
建筑布局
综述
本溪市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1.59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4000平方米整个楼体外貌造型为并立的两个方鼎。
展厅
本溪市博物馆举办了《清代宫廷服饰展》《台湾故宫博物院书画展》等—些专题性展览。由于该展览地处旅游区,因此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先后有日本、韩国、瑞士、美国等国际友人前来参观并在留言簿留言。1990年,该建筑使用权被本溪市园林管理处收回,展览结束。
本溪市博物馆基本陈列是以博物馆特有展品组织的自成体系的展览,内容稳定而又常年对外开放。本溪市博物馆、本溪洞穴博物馆、杨靖宇纪念馆都有自己的基本陈列。
1984年,后湖陈列厅举办了《本溪历史陈列》,这是建馆以来对外开放近5年的基本陈列。这个陈列以实物为基础,利用画面、照片、图表等宣传形式,反映了本溪地区的发展历史。陈列厅分第一、第二两个展厅,楼上楼下各—厅,每厅面积2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400余件,分6个部分介绍了原始社会的本溪、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本溪、本溪地区的高句丽民族早期活动情况、辽金元时期的本溪、明代的本溪和清代的本溪。陈列重点介绍了庙后山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展出人牙化石、小儿股骨化石、打制石器、哺乳动物化石等珍贵文物。
1995年5月,《本溪历史文物陈列》对外开放。该展览50延长米,共分6个部分,包括旧石器时代的庙后山人、浑太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洞穴遗存、燕汉文化东进的足迹、商句丽民族的崛起、辽金元时期的本溪、明清时期的本溪等,共展出文物500余件,并利用了大量照片、图表、绘画、文字说明等辅助展品,介绍了本溪地区古代历史。
1996年7月,《本溪洞穴文物陈列》在全国风景名胜区本溪水洞开馆。陈列面积约200平方米,展览内容共分5个部分:洞穴的形成与分布、洞穴中的史前人类、青铜时代洞穴墓弗、本溪水洞遗址、九顶铁刹山上的洞穴等。展出文物119件,主要有庙后山遗址出土的石器。洞穴幕地出土的陶器、本溪水洞及其附近出土的文物等。通过文物和辅助展品,介绍了分布于太子河上游洞穴的自然状况,以及本溪地区古代人类穴居和穴费的历史。
1997年7月,杨靖宇纪念馆在本溪县境内的汤沟开馆。纪念馆坐落在抗联西征会议遗址旁。《杨靖宇革命生涯》为该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共分5个部分,包括青少年时代的早期革命实践、奔波在东北、开创本溪抗日根据地、抗联的两次西征、壮烈牺牲等内容。展出实物33件,其中有抗联战士用过的兵器、草鞋、磨盘、还有缴获的日本战刀等。
《本溪的记忆》:共分4个部分,分别为“东北第一人的故乡”、“洞穴:从家园到墓园”、“燕汉东进与高句丽兴起”、“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及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示了本溪地区的历史。
本溪市博物馆结合实际,经常举办临时展览。其中,由博物馆主办的《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流动展览,常年深入到工厂、军营、学校、社区等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展览共20块展板,对宣传《文物保护法》及加强本溪市文物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1年7月,本溪市博物馆举办了《中国恐龙特展》,展厅面积200平方米。这个展览是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引进的大型展览,共展出2条四川恐龙化石,一条为合川马门溪龙,长22米,高4米。另—条为多棘沱江龙,也称剑龙,长7米,高2.5米。展览配有板面说明,比较介绍了恐龙所处的地址年代、恐龙的产生、繁衍和灭绝等各方面历史知识。
1997年,本溪市博物馆引进的《红岩魂》展览,在本溪市图书馆一楼大厅对外展出,展厅面积200平方米,参观人员达5万余人,引起强烈反响。1980—2008年,本溪市博物馆先后举办75次陈列展览,接待观众近71万人次。这些陈列展览,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推动了本溪市精神文明建设。
馆藏文物
综述
本溪市博物馆馆内藏品以本地区出土文物为主,并有一定数量的征购品。藏品类型藏品类别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铁器、银器、瓷器、书画等。据中国博物馆志显示,馆内馆藏文物近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103件、三级文物860件。截至2019年末,本溪市博物馆馆内藏品数量达474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276件/套。
截至2022年,本溪市博物馆馆内藏品数量494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276件/套。
重要藏品
本溪市博物馆馆内重要藏品有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牙齿化石、古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及骨制品等;新石器时代划纹直腹罐、玉斧、玉凿等;青铜时代大量的磨制石器(包括石斧、石凿、石锛、石磨盘、石磨棒、石纺轮、石环状器)和陶器(包括陶查、陶罐、陶碗、陶体、陶杯。陶纺轮);数量较多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短剑、铜矛、双纽铜镜等;高句丽时期的陶器和铁器;辽金时期的瓷器、铜器和铁器;明清时期的瓷器等。
此外,馆藏品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本地采集的各类地质标本及古生物化石标本。
藏品保护
本溪市博物馆重视藏品的保护工作,多年来始终采取以下保护措施:为了防止霉菌和虫害繁殖生长,保管部工作人员对书画、丝织晶每年夏季进行定期检查、通风,保护环境干燥,更换樟脑精或樟脑丸,以破坏虫害的生长发育条件:控制环境污染和有害气体的影响,通风时,进入室内的空气必须保持清洁、新鲜;用空调恒温控制文物的温度和湿度,正常温度保持在15—20℃,湿度范围是50—60%;铜器用石蜡煮:对锈蚀严重的铁器主要通过辽宁省博物馆技术部对其进行防腐技术处理。
文化活动
本溪市博物馆业务人员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有些论文,常被国内外研究人员引用。另外,本溪市博物馆配合省有关部门,先后召开了5次学术讨论会,出版学术著作和论文集5部。
(1) 学术研讨会
1983年4月,“庙后山古人类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本溪召开,本溪市博物馆与中国考古专家贾兰坡等30余名辽宁省省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对庙后山的年代地质结构、古人类、古动物、出土石器进行了学术讨论。会后编印了《庙后山》一书。
1984年7月,“辽宁本溪丹东地区学术讨论会”在沈后二分部招待所召开,本溪市博物馆与辽宁省省内外84位考古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上交论文36篇,对本溪丹东地区的考古成果进行了学术研讨。会后编印了《本溪一丹东地区考古论文集》。
1992年,“女真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本溪市博物馆召开,中国著名女真史学家余启综、张博泉、于志耿前来参加大会,还有来自韩国、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到会。大会对女真史进行了学术研讨,并实地考察了庙后山遗址。
1993年10月,“高句丽文化研讨会”在桓仁县召开,本溪市博物馆与辽宁省各市50余名专家学者及考古工作者出席了大会。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高句丽建国都城五女山山城、米仓沟将军墓、上古城子高句丽积石墓群。大会收到论文11篇,对高句丽文化进行学术探讨。
1995年11月,“观音阁水库淹没区考古成果汇报会‘在本溪市博物馆召开。参加大会的有省、市有关领导和文物工作者80多人。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恭笃作了观音阁水库淹没区文物考古工作汇报。与会者观看了考古发掘录像和考古成果汇报展览,并举行了学术著作《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遗存》首发式。
(2)著作
1980—2008年,本溪市博物馆与有关部门共同编著了3部学术报告和一部文物志,3部学术报告分别为《庙后山——辽宁省本溪市旧石器文化遗址》《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遗存》《五女山城——1996—1999、2003年五女山城调查发掘报告》。
《庙后山》考古报告,198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作序。全书共分6章,分别为地层、人类化石、旧石器文化、动物化石、孢粉分析、年代测定、结论等。该书简述了庙后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过程,全面介绍了庙后山遗址的发掘结果,并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庙后山》考古报告的出版,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马城子》考古报告,199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0万字,共分4章,包括地理环境与洞穴分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青铜时代洞穴墓葬、马城子文化有关问题研究等。该书介绍了1979—1986年发掘的马城子A、B、C洞、北甸A洞、张家堡A洞、山城子B洞、C洞等7个洞穴墓地的考古资料,首先提出了“马城子文化”的考古学命名问题,同时对马城子文化与邻近地区考古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五女山城》考古报告,200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4个部分,分别为综述、山城调查与试掘、城内发掘、问题的讨论。该书系统的介绍了1996—1999、2004年度五女山山城调查和发掘资料,在编写体例上又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关于五女山山城的构筑特征、防御体系及高句丽初期王都的问题,报告中予以了简要探讨。该书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新权主任主编,本溪市博物馆梁志龙任副主编。
此外,1990年,本溪市博物馆编辑出版了《桓仁满族自治县文物志》,该书介绍了桓仁地区的历史发展概貌及发现的古代遗址和墓葬,描述了桓仁地区出土的重要文物,具有详实的史料价值。
所获荣誉
本溪市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
1999年,五女山山城发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获省文博业务二等奖。
2004年,本溪市博物馆获省级文博业务成果—等奖,同年,桓仁将军墓发掘获省级文博业务成果三等奖。
2006年,五女山山城发掘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2005年,本溪市博物馆出出版的《五女山城》考古报告获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
作用价值
本溪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较大,种类较多,特色明显,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不仅对研究古代本溪及东北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青铜短剑及高句丽文物,在国外也具有较大影响。
机构设置
本溪市博物馆历任馆长为管兆信(1980—1982);刘兴林(1983—1987);张萍(女)(1987—1991);魏海波(1991—1997);张杰(女)(1997—)等。
本溪市博物馆是国有事业单位。
本溪市博物馆建功立业是财政全额拨款。
2006年7月28日,本溪市博物馆由原来的副县级提开为正县级,内部机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将原来的7个部室合并成5个部室,它们分别为:考古队、陈列部、保管部。群工部、办公室。领导班子指数相应调整,设馆长1人兼党总支书记,副书记1人,副馆长3人。
本溪市博物馆有人员编制41人。有资质35人。专业人员22人,其中高级6人:中级13人:初级5人。高、中级管理人员共17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00%,本科学历有11人。
本溪市博物馆陈列展览坚持常年免费对外开放,本著“观众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组织观众上门参观,认真讲解,热情服务,办展期间节假日一律不休息。
截至2019年末,本溪市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数量达2万人次。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本溪市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大峪新区峪明路324-1号。
开放时间
8:00—16:30
门票价格
免费。
交通路线
沈阳市——全运五路——丹阜高速——本溪市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2 15:4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