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用法研究
194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
《本草用法研究》是194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志林
分类
本书按药物功用分为22类,共收药物800余种。对各种药物分别记述其品状、成分、性味、归经、功效、配合、研究等项,既引录古人学说,又阐发作者的见解。是一部较有新意而又切合实用的药学参考书。
194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本草研究在近百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面临新世纪,如何使本草研究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每一个本草研究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我认为,本草研究应该强调不断创新,才能使这一研究领域生机蓬勃,否则只能在低水平重复中自生自灭。 本草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药学资料进行研究。杉芝本草秉承“传承文化,融古通今”的方针,探寻中医药科研成果,配以现代化高科技生产设备,继承和吸收中华五千年中医养生文化,将其融入对人体保健调理、调节、养颜综合性辨证选方,针对所需,研制出效果卓著、操作简单的治疗皮肤问题的系列化产品,实现了给药方式的创新。
文献研究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 如《绍兴本草》、《履巉岩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杉芝本草摘编》、《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专著中,绝大多数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较多。伴随宋以前本草文献研究的深入,其辑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农本草经辑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缕清我国本草文献发展的源头作出了贡献。尚志钧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辑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由于本草学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几乎全都有辑佚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明清稀见的本草著作也陆续影印或校点出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本草全书》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药学文献。而进行中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如果能编辑成功,也将把古代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分类纂集于一书,这些进展为当今发掘中药宝库铺垫了道路。
应用
伴随中国经济在全球地位的不断提升,本草类化妆品孕育而生。本草这一“中国”符号性的应用越来越广,尤其是在化妆品、保健品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例如国内几个著名化妆品品牌已经得益于“本草”的应用深受消费者喜爱:杉芝本草、佰草集、草木年华相宜本草、自然堂等。本草类化妆品的成功应用不仅提升了中国品牌的自身价值,同时有一次加强了“本草”这一传统中国概念的深入人心!
草本护肤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古人认为:植物提供所有生命体重要的生存要素,由于植物和人类之间拥有相似的经络,所以身体对天然植物精华有着极佳的亲和力和相容性。可见草本疗法是历史久远的民间养生之道,杉芝本草、相宜本草正是秉承这一古老的养生理念探索发展!
每一种草本植物都有各自的秉性,以其最温柔的力量呵护我们的皮肤。相宜本草、杉芝本草依靠生物科技的力量,把草本植物中对皮肤有益的美容成分萃取出来,通过多次压榨、冷冻、磨、蒸馏等天然步骤,处理过程中也不会改变美容品本身的分子结构和化学联系,所以对皮肤没有任何的伤害,同时也不会影响护肤的功效。
考证
在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方面,本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这一工作延续的时间很长,早期中外动、植、矿物分类学家根据我国古本草或民间沿袭的名称来确定某一物的中文名。尽管在这一 过程中也包含着本草考证,但前辈并没有将其依据专门记录下来。本世纪上半叶,赵燏黄、黄胜白。 钟观光等前辈学者把现代植物分类和中国本草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本草药物进行考证,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从而开创了我国药物品种本草考证之先河。日本的冈西为人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授徒传道。前辈们荜路蓝缕,确定了本草中大量的药物名称。近50年来,围绕中药品种进行的研究和资源调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文革”期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在为数众多的动植物志、中药志、《药材学》、《生药学》及《药典》等书籍中。国家药典收入的中药,首先必须确定品种。一批药学界前辈把所掌握的现代分类知识与传统本草相结合,使中药品种考证工作不断深化,由此也积淀了丰富的本草考证经验,总结了一些本草考证的方法。楼之岑、谢宗万、 徐国均等许多前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除大量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论文之外,集中反映这方面成就的专著当数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于1964年出版)。该书以中药混淆品种为研究对象,这一选题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中药混淆品种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要求作者除具备现代科学知识之外,必须精通古代本草的内容。谢先生正是把植物分类、实地考察和传统本草考证相结合,在药物混淆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独占鳌头。80年代初,为了使本草考证更上一层楼,谢先生又参加了西学中班,补充了中医临床知识这一课,使本草考证更贴合中医用药实际。正因为谢先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得他在80年代出版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中)以及后来修订扁的上册内容更为充实。“本草考证”在书中正式作为一个专项。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考证结果直接保证了中药用药品种的准确。然而谢先生并没有从此停步,他90年代又辟蹊径,将其多年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经验上升为理论,连续出版了《中药品种理论研究》、《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等书籍和论文,使这一研究由散在的经验变得有规律可寻。这一理论的产生本身就是创新,其意义远胜过零散的药物本草考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9 22:28
目录
概述
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