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辅佐
杜宇称帝和教民务农。据史学家们的研究,朱利部族正处于由住牧向农耕的转型过程中,这一点是优于杜宇部族的。
文献记载
汉代扬雄《蜀王本纪》:“后有一男子名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原(亦作源,原与源通)井中出,为宇妻。乃自立为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
三国蜀汉来敏《本蜀论》:“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原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原,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巴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原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后有王曰杜宇,从天隳山出。又有朱提氏女名曰利,自江源而出,为宇妻。”
还有其他一些史籍有朱利与杜宇关系的记载,无须尽列。各种说法虽有一些抵牾之处,但主要史实却是众口一词的,即朱利与杜宇是一家,是夫妻。
历史功绩
当初杜宇部族从岷江上游高寒地区下到上芒城、下芒城一带古江源的平坝时,朱利部族早在这一带从事农业生产了。他们的农作技术十分发达,不仅植麻、种小麦和菽类,而且从出土的器物及大量遗存看,当年的双河(下芒城)地区的蜀人即朱利部族的族人已掌握了水稻种植的技术。杜宇在南下图存中钦慕朱利,与朱利婚盟,得到朱利族人的增援,使杜宇朱利联盟的力量更为强大,地域逐渐扩充,终于最终取代了鱼凫王在蜀地的统治。从根本上说,这种取代是农耕社会战胜鱼猎社会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
据考古学家们的研究,上芒城(原属古江源境)、下芒城(即双河遗址)、紫竹遗址(燎原乡紫竹村)以及宝墩遗址(原属古江源境,今属新津),都是杜宇朱利联盟在古江源拓展疆域、宣扬与推广农业生产的历史遗迹。
《华阳国志·蜀志》:“江原县: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安汉,上、下朱邑,出好麻,黄润细布,有羌筒盛;小亭,有好稻田。”这一切都离不开杜宇朱利“教民务农”的农本意识,他们使成都平原及其西南、西北地区的整个杜宇帝国范围内发展了农业,从而使江源之地成为长江上游农业发祥地,并奠定了后来的四川成为我国农业大省的地位。
朱利辅佐杜宇教民务农功不可没,而朱利又是杜宇在农业生产上的引路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利才是成都平原农业文明的开山祖师。正因为如此,成都大学常崇宜教授尊称朱利为“农耕女神”。
称谓由来
如前所述,朱利是杜宇之妻,这是历史的真实。至于称她为国母,是由杜宇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古蜀王的
蚕丛、
柏灌、
鱼凫、
杜宇、
开明之称,其含义有三:既是当时各部族联盟的族称,又是各部族联盟首领的名称,还是各部族所统治的时代之称。历史上将蚕丛、柏灌、鱼凫称为“三王”,将杜宇和开明称为“二帝”。在古蜀,第一个称帝的是杜宇,史称“
望帝”。望帝之相鳖灵因治水有功而得势,推翻杜宇,建立
开明王朝继续称帝,史称“丛帝”。开明传了十二代,但统领不住各部,故《蜀王本纪》载:“开明帝下至五代,有开明尚,始去帝号,复称王也。”这“二帝”中的“丛帝”仅传五代就降帝为王,只有“望帝”杜宇一族一直称帝于古蜀。这作为古蜀称帝第一人的杜宇,其价值取向就不同一般了。
朱利作为杜宇之妻,堪称杜宇帝国的“第一夫人”,用“古蜀国母第一人”来称朱利,这应该是历史给她的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