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德
同济大学教授
朱振德,1912年5月出生,同济大学教授。20世纪中就到地处吴淞的同济大学附设中学读初中,他十三四岁时就参加过同济大学20周年校庆纪念活动,当时他的任务是供应棒冰。
人物经历
回国后继续在同济大学任教授,并兼任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学校校长。该校解放后划归华东工业部领导。20世纪50年代初他随该校迁去南京(其土木科即为现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不久,朱老去东北参加了“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建设。从此,他的足迹走遍了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在实际建设工程中施展他的才华。他在施工中编制“施工组织”文件,采用多种施工新技术,配制新型的保温、防水建筑材料,在厂房钢屋架施工中采用“焊接”替代传统的“铆接”工艺,是我国建筑工业采用“焊接”钢屋架的首例。并为当时的建工部对华北、西北、西南的“一五”建设,分片按基地编制了建筑基地施工总规划及施工组织总设计文件。在工作中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各种新的、先进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实践经验。
后来回到北京,曾任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主任工程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研究所所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等职。他在国内领先开展了悬索结构的研究,开拓研究了风工程,还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等基本理论。此外他从事标准化工作20余年,先后主编了多本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奖,有的被应用在实际工程中。
1980年朱老从北京回到同济大学任教授、土建结构系主任。回校不久,他就亲自为土建结构专业77级德语班的学生开设用德语讲授的结构力学课,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又为他们开设了“结构安全度”选修课,这门课在同济是第一次开。朱老对教学工作非常严谨,他讲课的教案都经反复推敲,有些内容先讲给学生听,再根据反馈的意见修改后才列入教案,上一堂课要准备二、三倍的内容。他在上课时基本上不再看教案。通过教学实践对教案再作修改补充,这样反复几次后,他的教案就成了一本够格的教科书。他所出版的《刚构分析》、《连梁与框架的计算》、《圬工桥》、《地基与基础》等专著,都是在他开课教案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后的成果。 朱老对各项工作都要求“既重视出成果,也注意出人才及培养新生力量”。他在实际行动中也是这样做的。
在北京时,他率先开展了对我国沿海风压的研究,带出了一批风工程的研究人才,以后这些人都成了各地风工程研究的骨干。而研究成果则为制订国家标准提供了数据。他负责的“中国沿海风压研究”专题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回同济后他又带出了一支以张相庭教授为核心的风工程研究队伍,成为同济大学科研领域的一个方面军。朱老担任着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结构委员会理事兼高耸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兼高耸构筑物标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的职务。他结合我校的情况,很快就组织了一个以王肇民教授为核心的高耸结构课题的研究队伍。在朱老的带领下完成了“高耸结构设计规范”制订工作,经报批后于1990年颁布实施。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学会的年会,交流经验、推进该领域科研的发展。这支队伍也成了同济大学科研领域的又一方面军。朱老曾经说过“对高耸结构和风工程两个学科技术队伍的成长,我曾付出了较大的力量”。
1984年朱老接受建设部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任务,当时他已不再担任行政领导工作。文件中要求由同济大学与上海市建委共同牵头。朱老接到任务后,就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一工作,经多方联系安排,有时由他亲自去有关单位拜访,很快就组成了以朱老为主,由上海市建委负责人及上海市建工局、有关设计院、高教局的代表、法律工作者和部分同济大学教师参加的起草小组。在半年时间里经拟定编写提纲、试写条款、编纂稿本、讨论修改等几个阶段就提出了征求意见一稿。先在小范围内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专家的意见,经修改后再扩大范围以至面向全国征求意见,先后三易其稿。于1986年上半年完成报批稿报送建设部。在整个工作中朱老尽心尽力,一丝不苟,照顾到方方面面,吸收各种不同的意见,并借鉴国外有关法律条文的内容,既要结合中国当前建筑行业的实际现状,但又要考虑到发展的要求。在朱老的带领和全体起草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短短18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最后虽因种种原因这本由朱老主持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没有被采用,但通过这一工作,在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教学各方面都培养了一批懂得和重视建筑行业法规的人员。
退休生活
退休后,我有机会随朱振德教授去北京出差,使我有机会看到了朱老的另一面。朱老在北京工作几十年,在京他老同事、老朋友、老熟人多。我跟着他这个单位那个单位,这个人家那个人家几天跑下来,要见的人都见到了,要办的事也都办妥了,效率可真高。朱老是个很随和的人,每到一处,从普通工人(包括门卫)到单位领导,见到他无不热情招呼问好。朱老也会向他们问长问短,很多是家庭琐事,这说明朱老平时对人的关怀和体贴。有一次去食堂用餐,一位服务员见到朱老立即过来热情地招呼,朱老随口问了一声××师傅呢?服务员回答说“还在”。我们正在用餐时,这位师傅擦着双手跑了过来,他分明是刚从灶台上下来。他向朱老问好,并亲切地问朱老:这菜还对胃口吗?朱老开玩笑地说:我是来吃你的拿手菜的。师傅接着说:你下次来事先打个招呼,我一定为你准备好。离京前一天,朱老提出要去看望徐诵明老校长,他告诉我,徐老是同济的老校长(1944~1946年),当年朱老是在老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去美国留学的。我们带着一束鲜花来到老校长家,他年龄已有90多岁,我们进门时他坐在滕椅上,虽然听力有些下降,但思维仍很清晰,他还能叫出朱老的名字。朱老除了向他问好,还向老校长汇报了自己的近况。他那虔诚、严肃的神情,就像小学生见到老师一样。
朱老的这种“尊敬前辈,不忘师长”的美德,应是后辈学习的榜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9-14 15:4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