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提文化是
昭通地区古代各族人民辛勤拓荒,用血与汗、铁与火铸就的灿烂文化,涵盖着多元的民族文化。朱提青铜文化繁荣一时;朱提银名噪千古,闻名于当时后世;孟孝琚碑、
霍承嗣墓壁画先后辉映,誉为宁州冠冕。它与滇文化、洱海文化堪称为云南历史文化的代表。(摘自陈本明著《朱提文化论》封面)。
相关文献
1、朱提县是与犍为郡同一时间,即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立的,夜郎设县是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夜郎设县距朱提设县晚24年。(摘自陈本明著《朱提文化论》——四、朱提非夜郎说)
2、(1)三国时,犍为属国升为朱提郡,在政治上脱离了犍为郡,成为独立的郡。
发展
(2)交通的改善,传、驿、邮亭的建立。道路的拓展及延伸,交通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川滇黔和中印度半岛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更宽广的范围内进行着,这些联系更密切了,随着商人往来的频繁和商货运输的发达,交通水陆孔道和枢纽大都发展为商业城市,即商货集散的市场。朱提就具备了这种地理和交通条件,它是
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孔道和枢纽,它通过频繁的商货往来运输、销售,成为川滇黔之间的一个大的商业城市,促进了自身的经济繁荣。而朱提的银、铜洗也沿着西南丝绸之路运输到巴署或中原。商品的流入输出,繁荣了朱提经济,铁农具的输入,提高了朱提的生产力。朱提郡的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和扩大而日益显示和突出出来。朱提由设县而上升为地域范围较大的郡就说明了这种逐渐演变的趋势。
(3)朱提是武帝新开之县,自属边区,当然亦在汉武帝的规划中。从汉武帝时起即开始了水利的开发,朱提迎来了全国兴修水利的高潮时代。
(4)朱提生产的白银,成色好,质量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朱提即已发现银矿,进行冶炼、开采。朱提银质量即 佳品,作为贡品,向周王室进贡。《禹贡锥指》记:“厥贡 、铁、银、镂、 、 、。”“荆、杨贡金银,不限高下。梁则独致最美者紫磨之金、朱提之银而已,故特表其名曰 、曰银。”《尔雅义疏》“释器”:“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郝懿行注:“银者,《说文》云:‘白金也。’……然则,梁州所贡当即朱提银,此镣是也。”
经济
(5)朱提银在西汉末期王莽改制为“新”朝,进行货币改制,银货二品,朱提银为二品中的上品,它的价值已见上文《汉书∙食货志》所记。朱提银与金为贵金属,是硬通货,当时为
称量货币。汉朝从西汉武帝时即已对货币进行集权,铸币权收归朝廷,不准私铸,私铸、盗铸发现后,就实行严刑峻罚,银就更加控制其开采、冶铸,更不准民间染指。朱提银在汉进入货币流通领域,在三国蜀汉时更作为支撑蜀汉经济的支柱之一,《后汉书∙郡国志》犍为属国注引《诸葛亮书》:“汉嘉金、朱提银,采之不足以自食。”《华阳国志∙南中志》说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后,收服孟获、孟琰等为官吏后,“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朱提银在汉代或以前知名全国,或为贡品,或为流通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发挥其作用。又还利用来制造
装饰品和生活用器皿。
(6)由于朱提银的闻名,在汉代继春秋战国后开采了近400年,产量多,导致白银继称为镣、白金、白选后,又称为“朱提”,作为银的代名词。“朱提”作为白银的代名词,最早见于唐代的大文豪韩愈的诗篇中,韩愈在《赠崔立之》诗中写道:“我有双饮盏,其银得朱提。”唐宋明清人皆称白银作“朱提”,将昭通汉晋时的地名“朱提” 称为“朱提”,在全国直传了上千年,足见朱提在古代全国范围内的出名之一斑了
(7)三国两晋时期,朱提冶金技术上还有一项伟大创造,即白铜的制造。白铜是铜镍的合金,镍在欧洲是公元18世纪才提炼成功的,而在我国远在3世纪时即出现,其产地即在盛产银铜的朱提。镍的首次炼成及白铜的合成,是朱提劳动人民的卓越贡献,表现了朱提的高度冶金技术成就。(摘自陈本明著《朱提文化论》——七、朱提经济文化的繁荣)
(8)朱提银的开采,胜于汉时,以质量佳而驰名全国。这样导致大量的开采,三国时蜀汉为了支撑政权、北伐曹魏,更是重视朱提银的开采,诸葛亮书云:“汉嘉金,朱提银,采之不足以自食。”朱提银为仅次于黄金的“银货二品”,白银早就取得货币资格。朱提银的开采从西汉中期到三国蜀汉已有数百年的时间,到了晋代朱提银已呈衰竭之势,《南中八郡志》记:“刘禅时,岁常纳贡,亡破以来,时往采取,银化为铜,不复中用。”蜀汉的掠夺式开采,到东晋原来矿藏已枯萎而“不复中用”。(朱提银摘自陈本明著《朱提文化论》——七、朱提经济文化的衰落)
评价
(9)唐朝中晚期应为乌蒙时期的孕育萌芽时期。所以,从这一时期至清雍正九年划为乌蒙时期。(朱提银摘自陈本明著《朱提文化论》——乌蒙时期的建置)
(10)方国瑜认为:“鲁望地名见樊绰《云南志》,在今鲁甸,盖自石门九程至鲁望,为一大部族,应即乌蒙部,亦名石门部。其地广势强,威胁马湖、南广诸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