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早观
建国初期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
朱早观(1903年12月30日—1955年8月20日),原名昭观,号丹波,苗族,沱江镇人。16岁考入贵州讲武学堂,不满学堂当局,毅然离去,浪迹于越南、昆明等地。1920年,在粤军四支队敢死队工作,后升任粤军第二师参谋。次年返回家乡,在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部任少校参谋。1922年,再赴广东,经林伯渠介绍,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积极参与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干部团长、中央直辖独立第三师旅长、师参谋长等职。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朱早观又返回风鹰,在陈渠珍下任湘西十三县自治筹备会副主任、三十四师驻长沙办事处副处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后,主动与朱德、彭德怀和林伯渠等通信。1937年8月,去延安参加了八路军,被任命为总部高级参议兼总部随营千部学校军事教员。次年3月,经干部学校政委陈明、校长书国清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4年10月,随同王震的三五九旅南下。1945—1948年间,先后担任湘鄂赣边区军区参谋长兼边区党委统战部长、军政干部学校校长、中原军区副参谋长兼敌工部长、中共中原局统战部副部长以及西北军区副参谋长等职。1949年6月,朱早观以少数民族(苗族)代表身份参加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第五局局长,1950年元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同年11月任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1955年8月20日,因患心脏病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不甘承袭 另辟蹊径
朱早观,原名朱昭观,”字丹波,苗族,1903年12月30日生于凤凰县(现沱江镇)。父名瑜林,曾任绿营千总。兄弟五人,早观排行第一。亲生母亲不久谢世,由继母苏氏抚养成人。
辛亥革命前夕朱昭观刚好七岁、发蒙进了私垫,读《三字经》、《百家姓》;继而读“四书”、 “五经”。天资虽不十分聪慧,可对书本中的语句意义喜欢发问质疑,因而学到不少知识。1915年,朱昭观进入凤凰县立高小读书,14岁改文学武,获家里同意,1919年,16岁时便投考贵州讲武学校。
朱昭观进了讲武学校,立志勤学苦练,有朝一日可精忠报国,光宗耀祖,名留丹青.他性格开朗;‘情感豪放,出言吐语,开门见山。一次,学校出了考试题目《军中无共和》。他执笔沉思,感到赖以定国的武装怎能与建立的统治机构的立国主张不对劲儿呢?军队应向何处去? 于 是,朱昭观秉笔直书:“国既共和矣,军中言无,岂不怪哉?”这为文破题的首句,使学校当局部分人象挨了当头一棒,声色俱厉,跳了起来:“朱昭观思想不纯!”“必须对朱昭观严加惩处!”而朱昭观也不想再留在此校,他要把“学生”的帽子丢掉,另有所谋,远走高飞。
朱昭观远走云南,到了昆明。在蔡锷、唐继尧部下的父兄辈让他去法国留学,他乘车出了镇南关(后名睦南关)在越南河内等处住了些日子。漫步红河之滨,身处异邦,眷恋故国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又绕道回往香港,决心不再受师道尊严、说一不二的课堂约束。昭观的父辈曾去函示知,嘱人劝谕他回县继承祖辈的“百总”、“守备”禄位。他认为,祖辈流传下来的绿营千总禄位,到他父亲朱瑜林时就该结束了,他应当是“掛印封金”才是,便毅然写了《陈情表》,不愿就位。
朱昭观身居香港,思绪万干,他年轻的心,在经受着热l血的冲击。他漫步沙滩,眼见横冲直撞的外国船只,运祸(货)而来,载利而去,他徒步街头,目睹乘车坐轿的外国洋人欺行霸市,花天酒地。朱昭观数次忍尤可忍,欲以武力报复,多经友人劝阳,自己也觉察到“拔剑而起,挺身面斗,此不足为勇也”。根本间题是要从这块土地上赶走洋人,把割去的国土夺回来,应该象林则徐那样,特别是清朝时定游三总兵抗英卫国中的郑国鸿(凤凰人),与英国侵略军血战六天六夜,最后以身殉国。想到这些,朱昭观胸中燃起了爱国爱民的烈火。其时, 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军政府。他加入到这场民主革命活动,并在粤军四支队敢死队工作,嗣后改允粤军二师参谋。
何意百炼钢 化为绕指柔
1921年,湖南正在闹“联省自治”,由出凤丹手中接管湘西军政大权的陈渠珍,为大军阀阎锡山在山西境内建立“独立王国”所倾倒,故而在湘西仿效阎氏苦心经营起来。朱昭观接到陈渠珍的书信,字里行问充满了夸赞之辞。陈又派去巧舌如簧的说客,给朱昭观耳朵塞进不少封官许愿的甜言蜜语,年届18岁的朱昭观,经这一诱惑,初衷欲发,回到家乡凤凰。
朱昭观在家里住了两天,即起程去保靖会见陈渠珍,陈马,上给朱一个湘西巡防军统领少校参谋的头衔,并劝朱再去湖南陆军讲武堂为其资格镀一层金。
朱昭观学习归来,正逢陈渠珍为“保境息民”加大措施。陈首先对其所辖各县拥有武装的匪首和豪绅进行招抚,买账的给予高官厚禄,仍驻防原地维护治安;不接受招抚者,则派重兵清剿,严厉镇压。为了创建“联省自治”,扩大地盘,陈委派朱昭观配合黔军进入川东,但失意而还。后又派朱昭观前往慈利,对地方武装朱际凯部进行招抚、收编。朱昭观自己也非常乐意前往,经为前次请缨人川未成现在这把火应该比“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烧得更旺。朱昭观随便收拾一下,仅带几个随从就动身了。
朱际凯看到朱昭观一副“单刀赴会”的架势,一时摸不透来者真相,只得厚礼相待以察动静。第二天为其接风,不过比“鸿门宴”有过之而无不及。朱昭观虽然才20岁,毕竟走南闯北,阅历较多,加上秉性刚强,哪里把一群啸聚山林的乡里光棍放在眼里。他谈笑自如,长篇大论,几盅白酒,神情激荡,语气咄咄逼人。
朱际凯本来对自治就另有他谋,这次招抚收编的见面礼又如此菲薄,招抚者“乳臭未干”却俨如顶头上司驾临,现在说话又如此生硬,朱际凯怎能忍气吞声、老实就范。酒席筵前你三斧头,他两凿子,来者不是,答者有余,酒席碗盏被掀翻一地,场面急转直下,剑拔弩张。
“把朱昭观抓出去枪毙!”朱际凯暴跳如雷。
众寡悬殊太大,几个随从被解除了武装,朱昭观被几个粗壮匪兵捆绑出去,斥贵怒骂声不绝。慈利城外,一阵枪响,朱昭观倒在血泊之中......
当晚二更过后,朱昭观苏醒过来,他头痛晕旋,口腔干渴,慢慢把身子支撑起来,趁着淡淡月色,向一座就近的茅舍挪身前进。当他走到柴扉边用力扣门时却又瘫倒了。
“水......讨碗水......喝。”朱昭观有气无力地说。屋内象是有人在对话,听到呼声,对话停止了,一会儿,走出两个人来,把朱昭观扶进屋里,随手把门栓上。恫汕灯下,看出是一对老人家。他俩对朱的问话不多,语调低沉。女的端来一盆温水,让昭观洗去脸上的血污;男的打开一个布口袋,里面是些初略加工了的草草根根,看来是个与人为善的草药匠。他用一些药水把朱的头上伤口洗净,敷上药粉,用布条包扎,感叹地说:“你左边脑门受了一枪,头骨损伤不大,只晶失血过多。他们没填第二枪,以为你死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伯娘端来碗茶水,轻声地祝福。两老人商量如何把明观藏起来养伤,唱观一再推辞, 说此地不能久留。老人们权衡利弊,也不深作挽留,给了些干粮,草药,一再嘱附他沿澧水河而上,可到陈统领的辖地。
第二天下午,朱昭观以惊人的毅力终于回到所属部队。上峰、战友、亲戚都来探望这位铁打钢铸传奇似的人物。他心潮澎湃,有时懒得迎逢。他对“ 自治运动”不再寄予多大希望、他认清了地方军阀的劣根性。
朱昭观回到家乡,父辈给他娶了一门亲,想缠住他不冉出门闯荡江湖,然而,枪伤未愈,他又踏上征途了。1924年,朱昭观重返广东,经林伯渠介绍,与湖南醴陵来的李明灏一起,第二次参加孙中山改组后的国民党,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程潜所主持的军政部讲武堂教官,李明灏任该校教务长。其时,朱昭观还担任攻鄂军总司令部主任副官、东征第三纵队主任参谋。嗣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军部于部团长、中央直辖独立三师旅长、师参谋长等职。朱在讲武学校当教官时,对《孙子》13篇记忆得一字不漏。讲授时言文对照,又穿 插些历史战争小故事, 学员听得津津有味。在实地操练时,也大多能相机运用。朱昭观还向学员讲授孙中山的《孙文学说》、《建国方略》等,”还真有点儒将风度哩!
1925年到1927年初,朱昭观在国民革命军中不仅给官兵讲课、训练,还参加北伐,冲锋陷阵, 顽强勇敢,第六军军长程潜与政治部主任林伯榘多次表彰过他。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发动反革命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代替了北洋军阀,大肆屠杀其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对国民党左派也进行搜捕、杀戮。朱昭观面临如此险境,随即潜回凤凰苗乡。
外患内乱 走向光明
以“朱昭观到京津一带流浪,北伐队伍里容不了他,窃取领导权的蒋介石正在通缉他,朱德、贺龙、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后上了井岗山,他却错过了时机。阎锡山率兵进入北京,当了京津卫戍司令,东北易帜,张学良也倾向南京政府而成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 然而并不国泰民安,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蒋介石用30万重兵,“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侵占东三省,接着扶植成立了“满洲国”,更激起有血气的中国人奋起反击。朱昭观耳闻目睹,怒火中烧;他两手空空,行囊偏偏,形单影只......难道真的就报国无门、无用武之地了吗?
由于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身体的宿疾未愈,朱昭观不得不再次回到湘西。他静坐下来,作一番心理上的调理,他感到这些年来对统治势力的反抗,是带着民族正义感的,但“汗马功劳”的后面,却掺进了一些私心杂念。少年时代的“不甘承袭,另辟蹊径”就是含有“太平缸——备而不用” 的防线因素,然而那时的朱昭观仅是一个国民党左派。大革命时期,是林伯渠、朱德,彭德怀等人的言行感染了他,使他理解了革命的真正含义。朱昭观千方百计与朱德、林伯渠等同志取得联系,把自己极想归依革命,不知能否容纳他参加的顾虑说出来。几经周折,他终于秘密地收到了他们的回信,信中诚恳地指出:“中国革命事业,任何弱小无知都可以来干。若要民族翻身,不致再遭受压迫,必须朝着共产党这条道路走。”其时幸逢“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因受红军和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的条件,南北往来比以前方便多了。朱昭观日夜兼程,奔赴朱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指挥指示的地方——太行山区。
1937年10月,朱早观(现在他正式改用这个名字)到达了目的地。他参加了八路军,被委任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兼任总部随营干部学校军事教员。在该军三大主力部队建立敌后根据地,以及日军六路围攻晋东南终被击败等战斗中,朱早观都曾随军行动,作出了贡献。朱总司令与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认为,早观对革命事业具有决心,行动真诚,初战尽力,影响较好,故而指示总部随营学校的陈明政委及校长韦国清,要积极培养早观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久, 朱早观光荣地参加了党组织,他抗日热情更为高涨,革命的行动更为坚强。
1938年5月,中央组织部调朱早观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兼军事教员与安塞地方工作队队长。
次年初因总部电令,朱早观又被调回抗日前方工作。于3月份赴太行山总部,任十八集团军干部教育科副科长,兼办参谋训练班工作。1940 年又改任十八集团军总部副官处长兼任干部训练大队长,主要任务是负责军事技术的训练,不久,回延安参加整风学习。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同志的《整顿党的作风》、2月8日的《反对党八股》,以及6月8日的《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等报告、文件,他都亲身学习和领会。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使一向羁绊不严的朱早观如孙大圣进了八卦炉,烧得很有些不自在,但终究使他得到锻炼,获益不小。他认识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较客观地分析了自己:“我在封建废墟上逃跑出来,虽然脑子不敢说十分清醒,但对革命的道理也略懂得一点,可是眼光仍囿于旧民主主义范围。其行为还是属于个人占有欲所支配。因此,资产阶级的劣根性,与小资产阶级盲目冲动的想法相当浓重.”在总结自己参加整风运,动后的体会时写道:“由于思想方法有错误,认识真理不足,其中夹杂有个人打算,虽然磨炼多年,毕竟是依然故我。”朱早观参加革命队伍后,给自己定的标准是高的严的。他没有参加万里长征,但他愿意从此迈开第一步。
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挽救其在中国战场上的失败,发动了为打通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不久,郑州陷落、洛阳失守、长沙大火、衡阳遭灾。解放区战场发动了对日寇局部反攻。该年10月,中央军委调朱早观随同王震的三五九旅南下,任支队参谋长兼军政委员。他万里远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一方面要对付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另方面还要深人敌后打击日伪武装。1946年随中原部队北返,获“第二次长征”赞誉。旋即又随贺龙走马西北军区,朱早观入伍10年,工作调动,战斗频繁。但他下定决心:“什么工作都做,做不了的就学。”因而获得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戴。
心力交瘁 伏案而终
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签署了《双十协定》,蒋介石却密令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停战协定》签订后,“南下支队调回延安,朱早观再随贺龙同志奔向西北军区,在这一段时间,他先后担任湘鄂赣边区军区参谋长兼边区党委统战部长、军政干部学校校长、中原军区副参谋长兼敌工都长、中共中原局统战部副部长、西北军区副参谋长等职。
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革命战争。翌年'3月13日,延安遭到狂轰滥炸,国民党胡宗南等部队23才余人向陕北解放区进攻,西北人民解放军以敌众我寡的弱势保卫延安;”朱早观所在部队重创进犯之敌、不久,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进攻。中其中央军委为适应战略决战形势,命令全军整编,西兆野战军整编为第一野战军,由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等同志领导。朱早观仍在此部任职。1949年6月,歼灭了胡宗南的主力部队”,解放了大西北地区。
1949年6月15日,朱早观以苗族代表身份参加了在北平举行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参与起草建国大纲,讨论建国大业。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开幕,朱早观被选为第一届委员。
建国后,朱阜观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第五局局长、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他职位高了,权力大了,但处优而不养尊,有权而不谋私。朱早观以自己的言行编写着人生历史,“从文到武,从武到文”。客观环境造就了他在待人处世方面比较地露锋芒,比较地有棱角而且有话直说,直来直去,不怎么会遮掩自己:他在生前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其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容易被人“抓得住”。他经常告诚自己,“定国艰难,安邦不易。我倾慕革命,知道创基立业工作是个艰苦过程。所以,我平生不敢沾染成癖的不良嗜好,更警惕走上腐化坠落的道路。我始终保持着自食其力的常人生活。”
1955年8月20日中午,朱早观正在赶写一份会议报告,他让警卫人员电话告知家里他要加班加点,而后又叫警卫人员离开国防部办公厅主任办公室去休息。由子心脏病复发,心脏血液流动不畅,尔后形成阻滞并向心肌梗塞恶化;他奋笔疾书,想赢得时间。然而,文稿终难完成,心脏跳动越来越慢,状案而终,时年52岁。他战斗一生,直至以身殉职。朱早观逝世后被追认为烈士,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人物事迹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他退出国民党,被迫返湘,在湘西陈渠珍部任职,并继续与共产党人保持书信联系。1937年,受彭德怀函召,于七七事变后赴延安,任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兼总部随营干部学校军事教员。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调赴抗日前线,任太行区十八集团军干部教育科副科长,主持总部参谋训练班工作。1940年任十八集团军总部副官处长兼干部训练大队长。1944年,任南下支队参谋长和军政委员会委员,协助王震指挥南下征战,为在湖南、江西、广东创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45年3月,成立湘鄂赣边军区,任军区参谋长,兼边区党委统战部长及军政干部学校校长;10月成立中原军区,任军区参谋长兼敌军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中原局统战部副部长。1946年调回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参谋长、西北军区副参谋长。
1949年6月,以苗族代表身份参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并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第五局局长。1950年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1954年11月任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
1955年8月20日中午12时,在北京病逝,终年52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6 19:3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