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朱,1969年9月生于
江苏扬州。著有诗集《驶向另一颗星球》\u300a枯草上 的盐》\u300a青烟》\u6563文集《晕眩》\u300a空城记》\u73b0居
南京。获《
上海文学》2000年度诗歌奖,第一届刘丽安诗歌出版奖,第二届安高(AnneKao)诗歌大奖,长诗《鲁滨孙》获2002年《诗林》优秀作品奖。现居南京。朱朱是一个纯粹的
诗人,他基本上不写小说,他的诗在冷峻中蕴藏着不可言及的孤独和悸动。在新生派诗人中,朱朱是国内不多见的激情内敛、沉静而博思型的诗人。另有同名漫画人物。
1969年生,1991年毕业于
上海华东政法学院,1998年10月辞去公职。朱朱被称为“南京硕果仅存的诗人”,他坚持以“艺术本身的立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写作,他不隶属于任何
文学流派。
当代
中国诗歌面临冷清的局面,即使在文学界的声音也极其微弱。但中国诗人们并没有停止他们的使命。9月,“南京硕果仅存的诗人”朱朱接连出版两本著作
《枯草上的盐》\u300a晕眩》,并在南京书市上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近日,朱朱向记者表示,他对当代诗歌的前景是悲观的,诗歌正处于零下30度的境况。
朱朱在谈到中国诗歌的处境时说,
诗歌应该在“诗人-评论-出版-读者”这个循环中生存的,但现在这是一个恶**循环,诗歌到评论这一步就已死亡。结果是诗人找不到他的读者,读者找不到他喜爱的诗人。
对这种尴尬局面,朱朱认为有两点原因。首先,诗人自己应做检讨,因为当代诗人并没有为读者提供真正好的作品。其次,我们的教育中有病态的东西,“我们对自己生长的环境和世界**的环境在对比上既不自然,也难以获得明晰的认识”,诗人已很少能维持他们的“幻觉”。
昨天,看了本报送去的大量优秀诗稿,本次诗歌大赛评委、南京著名诗人朱朱显得很是讶异,他向记者介绍说,“好的诗歌一定要有内在的个人体验,并呈现出与诗内相一致的本质与原则,不难发现,在参赛的很多诗作中,这个特点都得到了体现。”
以
张桃洲的
《玄武湖》为例,朱朱向记者分析说,“在这里,灰色堤岸,与我们迟疑的脚掌一起,缓缓伸进湖心,用最少的字就说出了很多的内容,从而拓展了内在情感的深度与广度。”
朱朱认为,在历史上,
金陵就是一处追忆之地,它摆脱不了对历史与传统的继承,所以,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稍一个处理不慎,诗歌风格要么就很古典,要么就会流于情感空泛,“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体现出创造**与想像力实属不易。像关于
玄武湖的诗作,古人已经写了很多,如果没有个人情感由内而外的渗透,但又想表达那样的感情,就会给人以伪造的感觉。”
说到这儿,朱朱不由拿起一篇
《甘熙故居》得知该诗作者徐龙梅就在此处工作,朱朱是赞不绝口,“虽然作者选取的角度小,但它表现了更深远的空间,在对历史的真实凝望,以及宁静的怀想中,达到一次对自我的净化,并清晰地展现世界的一个角落,语言简洁,情感也没有造作,以及故意的、给人虚假安慰的感伤与浪漫。”
朱朱一直把诗歌看做是高度文明的象征,非常之高雅,他告诉记者,“毕竟诗不是情绪的一次单纯宣泄,不是声嘶力竭地嚎叫,这充分说明南京人已经有很审美的生活与生命,变得越来越优雅了,真正达到诗歌温柔敦厚的本质,变得像水晶一样,有它内在的文明结构;同时,诗歌又像月亮一样,给了人很多安慰。”
既然诗歌是通向文明的一种途径,那如何使生活成为主动审美过程,重建日常的文化意味呢?朱朱向记者指出,“像戏剧、音乐会和画展一样,要让诗歌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定期举办朗诵会,金陵晚报此次推出的诗歌大赛,无疑是重建过程中的一次有力尝试与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