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对朱熹
哲学思想的发展进行了历史考察,梳理了朱熹早、中、晚年学术思想的发展线索和朱熹在重大哲学问题上前后思想的演变脉络,对朱熹哲学研究中的一系列疑难问题有较大突破。同时作者认为朱熹哲学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复杂体系。通过缜密分析、论述,作者揭示了朱熹哲学中哲学命题的不同意义。作者还力图通过对朱熹哲学的典型解剖,使读者对宋明理学重大问题及其摹本特征,获得具体、深切的了解。
关于朱陆之辩,作者认为,鹅湖之前朱熹的哲学思想已基本形成,鹅湖后与陆对立的一系列意见在鹅湖之前已经提出,因此,在鹅湖之前朱熹根本不是与陆。未会而同。。朱陆之间主要的哲学分歧,一是对心性区分的看法不同,二是对气质作用的看法不同。从主导倾向看,朱强调用伦理制约意志,突出伦理原则的客观规范;陆则强调意识的能动自觉,突出伦理主体的先验意识。从伦理学上看,朱熹学说要求通过理性提高义务感,达到与理合一的道德自觉。陆九渊则强调良心在道德调节中的作用,由,之诉诸非理性的内向直观。朱陆之学是理学内部的对立统一,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28.5万字,责任编辑:黄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