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理存
中国江苏籍艺术家
朱理存(1940年—2020年9月8日),江苏宜兴人,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59年毕业后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1964年毕业到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中国画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
人物简介
朱理存,1940年生,江苏宜兴人。擅长工笔人物画。
1964年中央美院毕业。擅长工笔人物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工笔画会副会长、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作品参加了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其代表作“生命之歌”等曾在“全国美术展览”、“中国体育美展”、“全国少数民族美展”、“中国工笔画大展”等国家级大型美展中多次获奖。
曾任第八、九届全国美展评委,“全国第一届中国画”、“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览评委。其代表作被选入《现代中国美术全集》、《中国新文化大系》、《中国女画家选集》、《中国工笔画》、《全国美展获奖作品集》等大型画册及《朱理存》画集,并于其丈夫马振声合作有《朱理存、马振声中国画选集》、《重上井冈山》等。
作品《姑娘们的节日》、《踏歌图》、《叔叔喝水》等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天津博物馆等收藏。
在她的第一幅工笔画作《踏歌图》中,可以看出写意画的精神。她在《住在画屏中》、《家园》等工笔画作品中都融入了水墨的语汇,而且自然熨贴。她的写意画《家乡的小河》与1987年曾获工笔画大奖的《游》虽属同样题材, 但前者更精彩。因为《家乡的小河》在构图上更集中,更突出地展现了村童的自由烂漫与可爱天趣。河水的以虚为实,以空白为水的手法,比水着蓝色更见空灵。水牛与村童鱼贯戏逐的虚实节奏安排,特别是把手捉牛尾催赶牛儿快追的顽童形象作为画眼,更凸显出艺术处理的高妙。
朱理存画写意再画工笔,画工笔又复归写意,不但说明她工写兼善,更说明工写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工中含写,写中有工,正体现了朱理存绘画创作的艺术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朱理存的水墨写意画仍保持了从生活中发现美,在艺术中加工创造美的创作路子。从她的一系列作品中,都可以发现作者审美的兴奋点,都是有感而发的,避免了空洞的笔墨游戏。
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萌发出更多的新生事物,也产生出更尖锐的多种矛盾。广阔的社会生活为画家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创作资源,祝愿画家能与时代同步,继续创作出更加真实、动人的作品。
艺术成就
艺术世界
当代中国画坛上活跃着众多出色的女画家,朱理存就是其中之一。她不但连续入选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而且获奖。这在中国画家中是不多的,在女画家中更属鲜见。
她的那些形式新颖而且带着生活露珠和泥土芳香的新作,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生活的变化,每每给人气息清新的审美兴奋。
早年朱理存曾在中央美院附中学习,因学业优秀被保送中央美院国画系。1964年毕业时,她已经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改革开放之初,朱理存创作了《踏歌图》。
这幅画像严冬过后的一阵春风,黑夜破晓时的一缕曙光,充分显示了画家对时代的敏感和突出的艺术才华。朱理存巧妙地塑造了醉意深浓、摇曳多姿的“醉女”形象,类似舞蹈化的肢体语言,痛快淋漓地传达出身心解放的快感。该作品的形式语言是极富特色的,设色单纯,画面构图也特别空旷,雾蒙蒙的空间强化了醉意蒙蒙的意境。粗壮的古树让人联想到民族文化的古老,明月西沉正是东曦驾临的时空转换时刻,欢聚归来的醉女风情,既有民族民俗学意义的美,又蕴涵着乡土文化的朴厚。诗性化处理是该作的显著特征,仿佛画中的一切景物都染上了醉意,人醉、月醉、雾醉、树也醉,一切景语皆醉意。醉态女性的组合,构成绘画意象,幻化出画境的浓浓诗意。这幅画是写实的,又是充满浪漫情怀的。是以写实的方式叙事,在叙事中“比兴”,并从而寓意、象征。这幅创作于心有余悸的年代的作品,摆脱了主题先行、为政治需要编织构图、情节、人物的创作模式,将政治概念的图解说明转换成对文化的、生活的深层揭示,开新风气之先。从创作美学的视角来看,无疑是创作观念上的革命。画面的许多细微处都流露出女性艺术家自我体验与女性视角的天然特征,为女性绘画美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范例。
对于变形艺术,朱理存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变形不能扭曲生活,更不能丑化生活。变形应传达画家在艺术体验中获得的独特审美意象、艺术意味、形式神韵。变形也是“妙得”的一种加工手段,是强烈化、浓郁化、鲜明化、夸张化的手法。她的《秋实》就运用了变形的手法,是遵循着“传神写意”和表现“妙得“的路子进行的。她的《赶场天》、《收获》等作品,都在追逐着、捕捉着在生活中遇到的“触电”式的“真切感觉”与“审美兴奋”点,把“感觉”点化成艺术形式。朱理存的有些作品悄悄地汲取了民间艺术造型经验的营养,《猪娃娃》、《秋实》、《赶场天》等明快、大胆、夸张、凝练、强烈、有趣、有味的特征表明,民间艺术的滋养为她的艺术带来了一股淳朴和清新的文化气息。
艺术理念
朱理存曾在她的作品中以独特的方式淋漓尽致地、细腻地诠释着母爱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她的《生命之歌》更从母爱升华到博爱,在社会性题材的创作中挖掘人性,歌颂博爱精神中生命的辉煌。这幅画是根据1992年大水灾中临产的孕妇被救、在船上分娩的动人故事创作的。该画人物众多,有老人、小孩、妇女,更多的是经过与洪水搏斗后疲惫的战士。在卵形构图的中心,是分娩阵痛后熟睡的产妇,她在经历了洪峰的危险和临产的痛楚之后,在陌生的亲人们的抚慰与保护下安详甜美地睡着了,身旁是接生军医怀中放声啼哭的婴儿。设色是严峻的深暗包围中的融融暖色,聚焦中心为白色。中心视点突出、醒目,把中心事件放置在极为特殊的情景氛围中,在场人物有不同的情态反映,年轻的战士背对中心,年长些的疲惫地低垂着头,小孩惊魂未定,老妇则关切地伸出双手。作者充分调动了读者联想对比的心理,以静态的瞬间展示了特殊事件的惊心动魄的过程。环境的险恶,反衬出产妇的安详,产妇的睡中微笑与新生命的嘹亮啼哭,标志着博爱精神的高扬。作者运思缜密,措置精当,切入点的选择为情节的展开创造了游刃有余的广阔空间。
朱理存认为,人们欣赏艺术首先是欣赏一种精神的勃发和情感境界的美。这也是她在创作中所不断追求的。包括像《赶场天》、《归途》、《山姑娘》等小品画都体现了这种创作思想。《赶场天》中三个农村妇女背篓、挎篮,步履匆匆地把自家生产的小猪、公鸡、鸡蛋、辣椒等运往农贸市场。可以看出这些山村妇女由于常年负重爬山路,身体健壮但个头很矮,腿粗壮有力,她们喜气洋洋,边唠家常边赶路,走路的体态、脚步的坚实都流露出“有奔头”、“有劲头”的乐观信息,进而揭示出她们对生活满怀信心。朱理存这类创作的意义在于,她通过艺术形象——四川山村农妇特有的质朴又充满希望的背影体态,透露出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历史信息。可信、真实的艺术力量使这幅作品成为农村改革历史进程的形象记录。
艺术实践
朱理存认为,美来自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我认为她的《顾》和《牧》这两件作品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顾》和《牧》两幅作品都特别强调空间意识,有意把地平线压得很低,任彩云在辽阔的天空中自由舒卷。画中的藏族姐妹、牧羊女,都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们沐浴在阳光、清风之中,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朱理存所收作品都是水墨写意画。我想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关系,画家的兴趣发生了转移。但其实朱理存在美院时学的就是写意画,她毕业后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如《四不要》、《叔叔喝水》等都是写意画。她于1973年创作的《叔叔喝水》,不但参加了当时的全国美展,还曾被多家报刊发表,出版社又印成年画大量发行。后来,为了表现的需要她又画起工笔画。
艺术追求
她寂寞之道上恭恭敬敬地画了近三十年的工笔画(为了应酬,偶尔也画一点水墨画)。为了追求艺术的理想付出应有的代价,值得,无怨无悔。但随着年龄大了,眼力、体力和精力都在下降,如果继续扑在工笔画上,拼命画到100岁,也画不到100张画了。何况这对身体无疑是一种摧残,何不将工笔画暂放一边(只是暂放,工笔画的路还没走完),放松精神,敞开胸怀,拿起湿润的毛笔,在宣纸上横涂竖抹,享受那笔墨的情韵之美吧!她已经历了丰富的人生,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工笔画、素描、油画、版画、水彩等)精神都集中,思维都活跃,画工笔画可以在稿子上反复推敲,周密计划,然后按部就班地制作,油画能在画布上一味重复和修改中找到感觉……而写意画不同,当你握着毛笔,面对雪白而柔软的宣纸时,如同将要徒手驯服一匹黑色的野马,此时需要的是自信、技术和智慧同时的迸发!写意画下笔需肯定、准确、干脆、利落,不能犹豫、磨蹭,也不能照稿子描摹或照搬真实形象,那样会失去生动的神态和用笔的气势。国画家
“我迷恋中国的文化精神,认真学习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而画画时喜欢表现平凡、热烈的现代生活,寄情于平常的人和事。宇宙是伟大而细腻的,真理的光芒无所不在。一张作品的成功在于美,而美在艺术的秩序和自然的规律之中,这与宇宙生命的脉搏是和谐一致的,对我来说,享受这自然、和谐的感觉,大大超过画画本身。”
大事年表
1940年生,江苏宜兴人。
1959年于北京中央美院附中毕业,保送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
1964年中央美院毕业。擅长工笔人物画。
1980年2月,画家朱理存作品参加第五届全国美展。
1984年,画家朱理存作品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
1989年,画家朱理存作品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
1994年,画家朱理存作品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9年,画家朱理存作品参加《悠悠岁月》第九届全国美展。
2003年,画家朱理存作品《果园静悄悄》参加悲鸿故里——宜兴书画展;10月30日下午,曲江师范学院美术系邀请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马振声和四川省美协副主席、一级画师朱理存夫妇进行了题为“中国画的文化精神”、“中国画的人才培养与人物画的基础”的学术讲座。
2007年,画家朱理存作品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览会。
2009年,画家朱理存夫妇绘画艺术展在邯郸新世纪广场阳光美术馆隆重举行。此次展出的84幅力作再现了他们不同时期的艺术追求。活动吸引了邯郸市众多美术爱好者。
2011年5月1日,画家朱理存作品参加《天与人——中国南北风情国画展》,在北京朝阳区观音堂文化大道100号名·潮国际艺术馆开幕。
2020年9月8日,朱理存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故乡情结
宜兴是个“娇小的江南水乡”
“简历上我总喜欢标明祖籍是江苏宜兴。起初是让自己不忘本,时间长了却发现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很多初结识的朋友得知我是宜兴人后,都会翘起大拇指说,那是一个人杰地灵、文脉厚重、风景秀丽的好地方。”昨天,中国美协理事朱理存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用简单的话语表达着自己浓浓的故乡情节。朱理存的父亲是宜兴人,赴日留学归国后在南京悬壶济世。父亲对宜兴的描述是:宜兴小,却很温馨。朱理存说,爸爸常提及宜兴是个很小的城市,不用一个小时就可以绕城市跑一圈,居住在城里的人大都认识,晨练时招呼声不断。朱理存家里的保姆也是宜兴人,原来是渔民,保姆经常和她说起家乡的太湖、东西氿,虽然表述的言语很朴实,却让她魂牵梦萦、心向往之。
错过大师教导很遗憾
宜兴出了很多著名的书画大家,朱理存最崇拜的就是徐悲鸿。朱理存1955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当时附中就在美院内,但是悲鸿先生1954年就去世,所以她没能接受大师亲自指导。她说,听师兄们说,悲鸿先生一直很关心美院附中学生的成长,经常亲自指导他们。徐悲鸿对中西方绘画传统都进行了潜心研究,批判性地吸纳了中西绘画传统的精华,并融汇贯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徐悲鸿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为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朱理存说,美院及其附中在美术教育上,始终秉承了徐悲鸿的理念。
家乡情
她说;早上透过玻璃窗俯视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她觉得宜兴实在是太美了,既有现代化的气息,又散发着浓郁的水乡特色。尤其是历史悠久的陶文化和美丽的竹海,让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后,她愿意把更多的艺术笔触放在对家乡宜兴的描绘上。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2 10:50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