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能鸿
天文光学望远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能鸿(1939年11月10日-2024年3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苏州。天文光学望远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
人物生平
1939年11月10日,朱能鸿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苏州市。
1956年9月,考入同济大学光学技术与仪器专业。
1960年6月,从同济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先后担任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1983年—199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副台长。
1989年,主持设计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架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
1991年—1993年,应邀去位于德国慕尼黑但属于欧洲共同体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参加地面光学望远镜——16m望远镜的研究工作。
1995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4年3月8日13时58分,朱能鸿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5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朱能鸿于20世纪60—70年代研制成功使月球及其定标星同时被拍摄在一张底片上的月球双速照相机,20世纪70—80年代研制成用于测定恒星赤经和赤纬的真空照相天顶筒。1989年主持设计并采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研制成中国第一架口径最大的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望远镜工作稳定、性能优良、定位精度高,在1994年7月彗木相撞中拍摄了600多张极具科学价值的照片。1991—1993年被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属于欧共体的欧洲南方天文台雇为高级工程师,设计了光干涉合成望远镜方案。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朱能鸿主持和参加了真空天顶筒、第一架月球照相机、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和低纬度子午环等大型天文仪器的研制,为中国天文望远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亲自主持设计工作,还经常与年轻的科研团队一起参加现场调试和外协工作,为项目顺利进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持与保障。在项目研制过程中,他也经常带病工作,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大家、激励着大家,展现了一位老科学家、老党员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中国科学院评)
朱能鸿院士是中国著名的天文光学望远镜专家,六十余年来为促进中国天文仪器和空间科学事业发展以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做出了突出贡献。朱能鸿院士一生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科技事业,追求真理、服务人民,他敬业守正、淡泊名利、诲人不倦,为中国天文望远镜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民晚报》评)
参考资料
正高级 朱能鸿.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上海天文台历任领导.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2018-05-09
朱能鸿院士荣获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2001-09-24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3 21:5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