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阳
历史人物
朱阳,字桐野,号菁溪。居仁里九鹏社暖洲营人,清乾隆十七(1752)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云南通海县县令和云南宝宁县县令,一生为官清正廉明,有政声,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卒于任所。
人物生平
朱阳(?~1776),字桐野,号菁溪,漳居仁里九鹏社暖洲营(今漳平市南洋乡暖洲村)人,清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秦大士榜二甲第八名进士 ,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云南通海县县令,调任云南宝宁县县令,为官克己奉公、廉政施道、惩贪除霸、救灾赈民,因积劳成疾,卒于任所。
家族史况
父朱廷鹏,名鹏山、字云翼,清雍正元年(1723)中举人,诰赠奉直大夫饮差户部监督,世宗皇帝谕九卿保举仓盐监督。其长子朱华,号桂奄,举人,福州府闽清训导。次子朱泅,字道源,号松皋,举人,兴化府仙游县训导。乾隆帝御封朱氏“三代科甲”。“三代科甲”牌匾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被焚毁。
翰林第
朱阳金榜题名后,奉旨在故里暖洲营建造一座砖土木结构“翰林第”。四周群山林海松涛,清澈的九鹏溪环西朝东潺潺淌流,形象逼真的葫芦山如拉风箱手柄,仑头似风箱,营尾如铁炉,故名日“烘炉型”。翰林第就建在此。坐东向西,大门朝北向桂龙尖,一厅二房,左右东厅,大门楣石雕“翰林第”三字。大门左右金马玉堂,门框石雕“沛国家声远,菁城甲第家”对联,厝坪石雕龙盘旗杆林立,大厅挂满历代赐封木刻镶金巨匾,建筑颇为堂皇精致。可惜,该房屋在文革中遭受浩劫,所有横匾被焚毁,房屋被拆毁平整。尚存一块“翰林第”石雕门楣成了铺路石 。
仕途轶事
朱阳虽出生在官第门庭,家庭极为清贫,他从小聪明伶俐,对仕途踌蹰满志,拜名师择贤士,如饥似渴广博群书,历经数十载拼博,成为一位知识渊博才华超群佼佼者。每场考试均能脱颖而出。博得乾隆帝喜悦,亲览其考卷,龙颜大悦。钦点翰林,特赐封武英殿纂修。
朱阳后任云南通海县县令。其时,政野腐败,又遭地震大灾。朱阳到任伊始,亲临灾区,眼见民生凋敞和官僚淫秽奢侈。他大刀阔斧整治,摒除陋规,严惩贪官污吏,辑擒匪霸,开仓赈灾民,发放银钱重建家园,采取自救措施恢复灾区生产。之后,朱阳被调任云南省宝宁县县令。其时,缅甸武装入侵县境,他奉调西征,檄调役夫,戎马倥偬,亲征沙场。乾隆帝为表彰朱阳克己奉公廉政施道,惩贪除霸救灾赈民,平定缅匪入侵,特御赐“龙伞、木瓜槌”,可槌打贪赃枉法官员,可先罢官后奏。
生活轶事
1、“清白有声”匾额秩事
朱阳为教育一家人当官为民,勤政廉洁,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他书写一幅“清白有声”条幅挂在书房中,作为座右铭。新桥西埔陈位四和朱阳是同窗挚友,因父亲病逝,辍学在家躬耕陇田,朱阳母亲病逝,从京返梓为母治丧,陈位四见书房挂着一幅“清白有声”,遒劲秀逸,清俊含蓄,又很有教育意义,便索要这一条幅。朱阳见他钟爱这幅字画,又是姻亲关系,特制“清白有声”匾额相赠,并嘱咐他做人要光明磊落,做事要清白廉洁,若逢危难可揭此字。有一年,该村组织“开花会”(设赌场),官府获悉派差丁抓赌,发生斗殴,造成伤亡命案,官府立案严办凶手。陈位四被人陷害是“开花会”的赌头和杀人凶手,官府立即派大批差丁到新桥西埔村抓捕陈位四,以“杀鸡儆猴”手段,着令当场把陈位四全家杀害,并把房屋全部烧毁。陈位四见差丁举着火把围着房屋,几个差丁猛敲大门,想进屋抓人,他知道大祸临头,想起朱阳嘱咐“若逢危难可揭此字”,便立即拿起一根竹竿揭掉大厅上匾额遮布,慌忙去开大门大喊冤枉,官兵见大厅上高悬一块“清白有声”匾额是朱翰林笔迹。他们清楚朱阳为官清廉,是不会勾结社会流氓地痞土豪劣绅来危害社会,陈位四是被人诬告陷害,此案有错,立即退出大厅,向他抚慰道歉。一块“清白有声”匾额避免了一起冤案,错案,最后把真凶缉拿归案。这块“清白有声”匾额,救了陈位四全家性命和财产,避免了一场大灾难,被陈氏家族视为“救命匾”被世代珍藏。
2、“礼乐名邦”手迹秩事
朱阳担任云南玉溪通海县令以后,任职三年都不见有人来县衙打官司,感到很奇怪,他便亲自到民间探访。这天,朱阳漫步在云南玉溪通海街头,眼见百姓们安居乐业,心里感到无限慰藉。当他来到人群拥挤的北街口,见到走来几位老人,年轻人见了,都很恭敬地站立一旁让道。朱阳赶前几步,向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打听:“请问老伯,你们这里为什么没有人到县衙去打官司?”老人用手指着十字街口坐在四块大青石板上的几位老人,风趣地说:“这就是断案的地方!”朱阳不解问:“断案应在县衙的公堂上,怎么会在大街上呢?”老人笑道:“这是去官府的必经之地,凡是打官司人,一到这里,就被这几位老人挡下来,让他们心平气和地摆出事实,说出原委,然后以理相劝,尽力排解,说得双方都心服口服,言归于好。这样,当然不再有人到县衙去告状了。”朱阳听后,深受感动,于是提笔他们坐的四块青石板上题书“礼乐名邦”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原镶在南城门的月城上。解放后拆除城墙,就保存在县文化馆内。近年重修秀山,又将此四字镶嵌在文庙前的照壁上。
手迹遗留
朱阳不仅是文武兼备之才,而且是一位博大精深的书法家。漳平历史上的书法家以清代朱阳的楷书最为有名,他尤擅行楷和魏碑古篆及历代诸家名帖。现存云南通海县文庙宫墙上的“礼乐名邦”及连城冠豸山滴水岩摩刻“上游第一观”为其所书。
他在京返梓省亲时,曾顺道探望在福州府闽清任职训导的长子朱华,特意绕道到风景独特的冠豸山。在滴水岩摩崖石刻镌题“上游第一观”五个大字。书体结构端庄雄浑,清峻道劲秀逸开阔,法度严整劲挺含蓄,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寄妙理于豪放之中。引来大批国内外书作名家和游客,在这巨石前驻足摄影欣赏,成为该旅游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朱阳在仕途上的成就和书法上的造诣使得其遗留下来的作品显得弥足珍贵,他在石刻、文墨和牌匾中留下为数不多的遗作 。
新桥西埔新兴堂,有一块朱菁溪书匾“清白有声”。长180厘米 ,宽8 3厘米,黑底漆金木刻行楷,上 款:赠位四陈姻翁,下款:菁溪朱阳。匾书师法颜楷,体形稍长,笔势圆润,力厚骨劲,气势磅礴。匾中“清”字布局严谨,疏朗虚和,整体安顾照应,不偏不支“白”字宽绰虚旷,倚天拔地,气势雄迈,雍容大度;“有”字横按凌云,交笔峭拔,构架凝重,质朴而敦厚“声”字结体奇巧,笔力险劲,顿挫分明,疏密得法。笔意圆劲而内涵丰富,神采端严而雄秀兼得,令人赏心悦目。这幅颜体行楷佳作,被现代“世界名书法”所收录,是今发现漳平市尚存的朱阳书写真迹。
另外,象湖镇杨美村苏氏族谱录有翰林院庶吉士朱阳撰文赠寿幛文章,这是迄今发现的朱阳遗留下来的实物撰文。
翰林院庶吉士朱阳撰文赠寿幛:
太孺人,生名族,擅坤舆之秀,家礼内则其素娴也,笄(音基)而于归,妇仪阃范,归然冠于乡国,结缡未几,有黄鹄(音胡)之歌。
孺人砥节,自矢初终不变,斯已难矣!而抚育遗孤,幼则视其成立,长更严其训诲,视和凡画荻之训,殆有过焉。至其上,事孀姑甘旨克供,朝夕奉侍之际,必诚必敬,其孝行著闻又如此其人,岂可于世俗巾帼中求哉,今孟春念五日,为设帨(音睡)之辰,宾朋齐堂介寿。发为诗歌,以传不朽者应多其人,余又何以为之倡耶。昔张齐贤拜中书门下,平章事母贤而寿,太宗因其令予赐手诏,孝存问缙绅之虞,贾母训子以节义朝廷嘉之,拜武昌太守,丞相以下皆拜。年九月十五贾立养于家兹,孺人长君起鹏(儿子名字,庠生)为吾师侍读,北野于公所得士,余之同门友也,博学能文早蜚声于黉(音弘)序,孙曾十余人,皆龙文骥子,矫矫出群,异日捷南步玉堂,如宋之张晋之虞,为国家令器。而孺人享其殊荣者,定不在二氏下也,俚词恭祝:
大阃范郎荣诰四代苏太母詹太孺人七十荣寿。
赐进士第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纂修年家眷侄朱阳撰(乾隆丙辰1756年作)。
墓葬
朱阳因积劳成疾,死于任所。朱阳辞世后,按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民规停柩三年,举行隆重吊凭仪式。留滞三年后,其次子朱泗才奉柩返梓,葬於漳平“灯笼坑”。“灯笼坑”朱阳墓位于菁城街道福满社区长垅坑自然村马寨山。墓依山而筑,背靠马寨山,面前视野开阔,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墓平面呈具有文官墓葬特点的“太师椅”形,墓南北两侧各立一根象征文官身份的顶端为“笔头”形的石望柱。墓坪、祭台、墓丘均为三合土筑成。墓丘前立清乾隆四十一年(1766)墓碑一通,墓铭高273厘米,宽105厘米,上书楷书:“皇清赐进士第奉政大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充 政华殿纂修改授云南通海县 知县晋秩府同知菁溪朱先生暨德配陈孺人墓道”计51字。该墓铭当地福满村民俗称之“大石碑”。在直距朱阳墓445米处的工业路旁立有一通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朱阳墓道碑。该碑体形硕大,碑文竖刻楷书,字迹清晰,字体美观大方,保存尚好,具有历史人文及书法艺术价值。
循吏朱阳传
朱阳,字桐野,号菁溪,居仁里人。廷鸿子。乾隆辛酉选拔入监,肄业,考取教习。庚午举顺天,壬申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假归,丁母忧。服阕,入都散馆,改授云南通海令。县故疲弊,又值新罗地震大灾,下车问民疾苦,家巡户视。上官遣吏检察,冠盖相望,境内独恬然。调宝宁,缅匪不靖,王师西征,檄调役夫辇运军装,捐俸赴驿所雇募,竣事晏如,民不知也。积劳成疾,卒。子泗,字道原,号松皋,由廪贡肄业成均,乾隆庚子,中本省举人,选仙游训导。先是随任宝宁,时军兴旁午,代父任其役,出入戎马间。父卒,留滞三年,亏空完竣,奉柩归,众皆服其干略。及任仙游,台匪滋事。大宪知其才,不限以儒官檄往枫亭,协办驿站,又委运兵米渡澎湖。甫出外洋,飓风大作,举船震恐。泗独以忠信可涉波涛,神色自若,竟致米三千石。及内渡,总局万方伯拟首荐泗。适方伯丁忧回滇,仍回任。事关学校,加意整顿。文昌诞辰,监生与文武庠分三日庆祝,独文庠艰于公费。泗捐俸契典铺九间交诸生,岁收税钱十八千充费。卒于官。诸生于庆祝文昌日,并祀其遗像。教谕龙冈卢履谦有记。
(通政司通政 雷鈜,录自《漳平县志·艺文志》)
参考资料
蜚声艺坛的书法名家朱阳.漳平新闻网.2015-05-12
漳平古韵之3:清代名贤朱阳 .漳平信息网.2010-1-14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4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家族史况
翰林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