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峰,1935年5月27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宁波,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首任常务副院长。
人物经历
1935年05月27日,朱高峰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宁波市。
1951年,从上海南洋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1年09月—1952年08月,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3年09月—1958年06月,就读于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电话电报通信系,毕业并获得工程师学位。
1958年07月—1964年11月,担任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技术员、工程师。
1964年11月—1966年01月,在上海外语学院学习。
1966年02月—1966年12月,担任陕西省宝鸡市四清工作队指导员。
1967年01月—1969年06月,担任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1969年07月—1982年04月,担任邮电部第六研究所总工程师,四川眉山邮电505厂室主任。
1969年起,担任中国第一套中同轴1800路载波机的研制总体设计组组长。
1982年04月—1994年09月,担任邮电部副部长。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年06月—1998年06月,担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1998年06月—2002年06月,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朱高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参与主持多个通信载波传输系统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负责总体设计的中国第一套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通信系统是中国载波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该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特别是负责总体设计的中同轴电缆4380路载波通信系统,频带宽,技术难度大,有些技术达到中国国外万路载波系统的水平。打破了国际上对中国的通信技术封锁,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该项目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倡议并组织建设全国长途自动电话网,提出网络运行可靠性总体设想,推动了通信网络理论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组织制定了中国长途网络规划,为“八五”计划期间建设中国22条光缆主干线起了主导作用。
朱高峰担任邮电部副部长期间,分管电信、邮政、外事、财务和计划等工作,在推动中国电信经济和网络学科的发展,在电信的全国自动电话网建设、邮政的中心局体制网络建设、电信维护体制改革、经济核算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有独特的建树。朱高峰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负责中国工程院的日常工作,内容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基础条件建设,开展咨询、调研和学术活动,凝聚院士队伍,扩大社会及国际影响等方面。2002年开始担任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重视基础建设、标准战略、标准体系、重点标准的研究,积极推进标准化改革工作。
人才培养
2015年4月17日,朱高峰做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博学论坛,并做题为《成才之路》的讲座。在讲座中,他表示,对人才的认识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人人皆可成才,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才是个立体的概念包括领域、专业和层次。他提出,知识、能力和品德是成为人才的三要素,成为人才的基本条件,天赋、环境和自身的努力。如何成为真正的人才,最后,他还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学会独立思考并善于汲取更多的知识,二要勤奋并讲求效率,三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会比较选择。
关于工程教育问题,从1998年到2002年朱高峰担任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带头主持了有关中国工程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课题,对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朱高峰为中国邮电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他在紧密跟踪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对中国发展制造业,工程教育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国工程院评)
朱高峰在参与中国工程院筹建和担任副院长的8年里,为该院的定位、总体规划、院士制度建立、国际交流、战略咨询等,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严谨细致的工作。(《
中国科学报》评)
朱高峰在紧密跟踪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通信行业健康发展、制造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和工程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