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乐荷
凉山彝族的女子集体歌舞形式
“朵乐荷”是凉山彝族最具特色的一种女子集体歌舞形式,彝语“朵”(朵乐)即火的意思,“荷”即歌颂、歌唱之意,“朵乐荷”即“火的赞歌”。它是凉山彝族人民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活的纪录,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其音乐艺术特征对研究艺术的早期形态有“活化石”作用。
生态背景
“朵乐荷”是凉山彝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中只限由女子集体表演的歌舞形式。每年农历6月24日,凉山彝族群众都要举行隆重的火把节活动,节期为三天,第一天打牛、打羊,准备丰盛的食物,晚上打起火把遍游山野田间。第二天为节日高潮,举行传统的斗牛、赛马、斗鸡、斗羊、赛歌、选美、摔跤、达体舞比赛等庆祝活动。妇女们则要跳起“朵乐荷”,这一活动有时要持续到晚上,夜间围着篝火继续进行,第三天活动进入尾声。火把节期间妇女们都积极参加朵乐荷歌舞,未婚女性更是争先恐后,踊跃参加,因为在跳朵乐荷舞蹈中,有选美比赛的性质,其中脱颖而出的美女不仅能获得物质奖励,且更为重要的是提亲的人将接踵而至,其家族因此也倍感荣耀。
“朵乐荷”由来历史久远。凉山彝族传说中“朵乐荷”最早是在狩猎时代,男人们打猎归来,围着火堆,妇女们跳舞相悦。这画面极似青海大通出土彩陶盆上的舞人图,那里正是彝族源自古氐羌之地。圈舞被认为是原始艺术之一,“朵乐荷”的形式也印证着它的古老渊源。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朵乐荷”圈舞伴随着彝人的喜庆活动,与节日相依相存而流传下来。后经若干年的演变而形成了舞者在一领唱领舞的带动下,一手持黄油布伞,一手牵着前面的荷包带或牵着头巾的两端或手拉手,形成一线串联的踏歌圈舞形式。
音乐特征
从音乐形式上来看,一唱众和是“朵乐荷”音乐表现的重要方式,即领唱者“合莫”唱一句,众舞者以相同的曲调重复一次,在歌唱中迈动轻盈舞步,舞蹈队形流动起来。在这里,“合莫”具有重要地位,唱腔由他来选择以及变化,歌词也是由他来进行即兴创作,她必须有着一定曲调的积累,具有良好的歌唱能力、曲调改编能力以及歌词即兴创作能力。所以“合莫”是“朵乐荷”音乐的优秀传承者,笔者在布托做田野调查时遇见一位优秀的“合莫”:吉吉莫阿良,并将她所唱的“朵乐荷”做了录音整理。据她介绍,“朵乐荷”的曲调最早有十一种,但现在能唱完六种的也已寥寥无几,可见“朵乐荷”音乐在传承中也存在着后继乏人的局面。她为我演唱了《都火》《丫丫想妈妈》《活哈炫耀》《麻达拉乌》《黑勒》、《则哟》,六种“朵乐荷”歌舞音乐片段,我以所记录的部分谱例分析片段举例来描述“朵乐荷”音乐特点。
1、旋法特点 从以上谱例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首舞曲音乐都是由一句及其若干变体构成,呈现单句式形态特征,在同一首歌曲中,每次变化反复中,尽管歌词在变动,每句曲调也在随着歌词长短变化而形成不同变体,但每句开始和结尾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变体中,是同头、同尾、异腹,这是“朵乐荷”单句式变体的重要特征。为什么形成这样的特点?“朵乐荷”这种单句式形态具有早期原始民歌的特点,即乐句开始有固定的衬腔和衬词做为主体陈述的引子,每句结束也由固定的衬腔来收束。例如在《都火》中每句都是由D音的“嘿”引出,每句结束也都是“朵乐荷Ⅱ也”做衬词,而在乐句的中部,由于歌词的变化,“合莫”在其主干曲调中即兴加入加花变体(即在主干音上附加小的装饰音进行变化)或是扩展变体(由于歌词变长而加入新的曲调扩展进行),例如在《丫丫想妈妈》曲调中第三句第二小节就由于歌词增加而扩展了一拍。由这种同头、同尾、异腹单句式结构就可以周而复始的演唱不同歌词形成的内容丰富的“朵乐荷”。早期原始民歌的特征在“朵乐荷”中呈现,表明了“朵乐荷”历史形成久远,是远古彝人流传至今的古老唱腔。
2、调式调性 调式调性是音乐的重要构成因素,凉山彝族民歌有着丰富多样的调式种类,以五声调式音阶为主,“朵乐荷”曲调常采用民族五声调式或省略一音的四声调式,例如在《都火》中采用的是只有do-re-sol-la这四个音组成的四音列,其中la-re以纯四度构成骨干音;而在《则哟》、《丫丫想妈妈》却使用的五音列,《则哟》中骨干音是1a-mi构成的纯五度,《丫丫想妈妈》中骨干音是d0-mi构成的大三度。这些曲调常常采用羽调式,有时也用宫调式或其它调式,其特点是基本采用单一调式,调式交替、转调情况少见,由于多用羽调式,又常用下行音阶进行,给人以小调似的柔美和伤感的情感色彩。
3、核心音列 各种核心音列构成“朵乐荷”的旋律基础,它们如同民歌中“不变的语汇”,通过旋律中各种节奏变化、音列装饰和音列变形等形式,组成了民歌整体富有逻辑的作品面貌。构成“朵乐荷”核心音列主要为五音列和四音列两种形式。谱例中《都火》曲调其核心音列是la-do-re-sol构成的四音列,其余两个谱例都是五音列构成,《则哟》曲调的核心音列是la-do-re-mi-sol羽调式,而《丫丫想妈妈》核心音列是do-re-mi-so1-1a宫调式。“朵乐荷”音程进行中常用四、五度跳进,方向以向下跳进为主,例如在《丫丫想妈妈》第二句、第三句曲调中就有mi-ia,s01-do的纯五度向下跳进,这种旋律进行给人以悲伤、哀婉的情感体验。在《则哟》曲调的第二句和第三句中却使用了sol-re,do-la向下四度的进行,具有同样的情感表达。除了四、五度大跳,“朵乐荷”旋律还配以级进和三度的小跳进,让曲调更为流动和委婉,尤其含有三度音程下行音列最为典型形式,连续二度音程级进与三度音程形成组合也使用较多。这些有四音列和五音列所构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核心音列能集中体现出凉山彝族“朵乐荷”的地方色彩和艺术特点。
4、节拍节奏 节拍上常采用二拍或三拍,便于舞蹈中步伐移动。音乐速度上常常是较慢的行板。这也是作为叙事、抒情性音乐的要求分不开的。舞者可以在这一速度和情绪引领下踏足而歌。“朵乐荷”节奏常常采用后附点,强化作为词组的联系,推动旋律向前运动,彝族语言固有的以词组作为停顿的语言节奏对出现后附点音乐律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则哟》、《丫丫想妈妈》中大量出现后附点的节奏律动让音乐表现出来动荡和不安,与歌曲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是吻合的。除了后附点节奏外,前附点、三连音,也大量使用,这几种节奏都因为不稳定的特点给音乐带来了变化和动力。推动作为舞蹈所使用的音乐特有的律动性和动力感。
5、唱腔与衬词 旋律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大都有衬词衬腔,具有典型呼唤性音调特点,常用的衬词有“丫”、“嘿”、“哟”等等,其作用在于引导音乐进入和烘托音乐氛围,同时也为演唱者酝酿情感及即兴创作歌词留下思考的时间。另外在每句结束的最后一个音,几乎都 是下滑音,这样彝族语言的语调特点是一致的,并非是歌唱者刻意为之。这样的下滑音让单句结构的曲调有结束之感,独特而巧妙。因为我们知道,上下句的乐句才容易给人完整乐句收束之感,单乐句却不容易做到,而采用下滑音的方式就使得单乐句及它的无数变体连接成为可能。使音乐能够很好的进行下去。“合莫”在演唱中填词是根据内容需要即兴创作的,每句长短不一,韵脚也不尽相同,这也要求旋律在与之配合时也需要即兴发挥,并且旋律与歌词配搭自然、合适,这需要“合莫”具备较高的音乐、文学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很好完成。
文化意蕴
“朵乐荷”歌舞形式是由同村或邻近的妇女和姑娘们围成圆圈舞队形,由“合莫”(领唱领舞者)排头,众人单行尾随成一圈,众舞者面向圆心围成圆圈,每人右手撑黄色油布伞,左手牵着前者的彩中或荷包,随着逆时针方向缓缓舞动,有时也顺向行进。“合莫”唱一句,众人照样应合一句,边唱边舞,直至尽兴而终。舞蹈动作主要有“平步”、“右转身步”、“左交叉步”组成。其舞步一般是两拍,重拍先左脚向前迈一大步,上身同时微向前倾,然后右脚向右迈一步,上身正直微后仰,面向圆心或面向前进方向为弱拍,重拍弱拍交替进行。其韵律特点是不在舞动而旨在舞情,不刻意要求舞步形式的复杂多变的技巧,而在于简单的舞步中传唱丰富的歌词,复沓往返,不厌其烦,乐此不疲。行进中,上身整体微转,微俯微仰,目不斜视,姿态端庄。歌舞时,每一圆圈几人、十几人、几十人不等,有时有若干个这样的圆圈,场面蔚为壮观。其歌舞动作虽然简单古朴,但给人以庄重、矜持之感。
火把节前的几个月,彝家姑娘们用灵巧的双手纺着羊毛线,编织美丽的丹红扎妮(红褶裙),精心准备佩带的银饰,以村寨或家支(以父系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家族集团)为单位的妇女则相聚在山野草坪,在反复演唱中推选出“合莫”(意为领唱领舞者),待火把节的第二、第三天,妇女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撑着金色的黄油布伞,以村寨或家支为单位,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圆圈,由“合莫”领唱,其余跟唱,边唱边舞。“朵乐荷”歌唱的内容,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的内涵,也联系着有关火把节起源之说。火把节源于彝人原始火崇拜——天神恩梯古兹降天虫危害人间,英雄赫铁拿巴战胜恶神,人民举火把烧虫除灾的故事,表现了彝族人民与神斗和战胜自然的大无畏精神。朵乐荷中所唱的歌也是如此。
“朵乐荷”不仅是火把节中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更是为节日的欢乐场景增辉添彩;它还是彝族妇女难得的一年一度成为主角,尽情展现风姿和吐露心声的歌舞场所。歌唱节日的幸福快乐,歌唱家乡、歌唱爱情,控诉奴隶制的买卖婚姻,叙说妇女悲苦的命运和思念亲人的痛苦等,其内容主要包括:
1、歌唱节日的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颂扬 彝民族妇女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她们希望生活和平、安宁、祥和,认为和睦相处是人类的最高境界,对财富的来源则加讲究正当劳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获取,一切不义之财不去图谋。朵乐荷歌唱节日的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颂扬的方面的内容特别多。如《东歌》、《则哟》等。
2、歌颂山川秀美 彝族是一个山地民族,彝族妇女和山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凉山地区有巍峨的阿布踩鹿山,有万亩索玛花海,有金沙江大峡谷,有吉留秀原始森林等。彝人有对大地神秘的崇拜;有从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感情。如:《屋后竹青青》、《大麦和小麦》等。山川是美丽、富饶、充满生机的,以索玛花来形容彝家姑娘的美丽。
总之,凉山彝族的“朵乐荷”艺术是集音乐、舞蹈、文学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三位一体的艺术交融,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在这一瑰丽的民族艺术形式中,我们可以从中探究到彝人的历史、民风、性格、文化等等,通过这一窗口,使我们了解、认识并发自内心热爱上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传承保护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参考资料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1 12:14
目录
概述
生态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