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读文献
以机器能阅读和处理的形式存储在某些特殊载体上的信息或数据集合体
机读文献的生产和使用过程是:一般用键盘或光学扫描方式输入文字和图像,机器将这些图文信息转换为数字化信号或模拟信号,记录在适当介质上,然后进行各种处理,包括接收、存储、检索、传送、提取、变换、运算、检测等,最后经通讯系统将处理结果传送给用户 (如终端显示、存入用户文件、打印输出或传真输出等)。
一:简介
机器(通常指计算机)能阅读和处理的形式存储在某些特殊载体上的信息或数据集合体。最早的机读文献是记录有数据的穿孔纸带和机器穿孔卡片(见穿孔卡片)。20世纪60年代初,利用计算机编制文摘索引取得成功,出现了磁带版检索期刊。
二:详解
几年后,随着机读目录(MARC)的问世,“机读文献”这一术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目前,机读文献出版量很大,增长迅速。其主要类型有:机读目录、 文摘索引磁带、 联机数据库、电子书刊、光盘、视频数据服务、电子票据、电子邮件、超级载体 (见图书馆现代技术) 等。机读文献的生产和使用过程是:一般用键盘或光学扫描方式输入文字和图像,机器将这些图文信息转换为数字化信号或模拟信号,记录在适当介质上,然后进行各种处理,包括接收、存储、检索、传送、提取、变换、运算、检测等,最后经通讯系统将处理结果传送给用户 (如终端显示、存入用户文件、打印输出或传真输出等)。机读文献具有编辑出版迅速,节省存储空间,传输和存取方便等优点,有的还能提供立体的、动态的、伴有声音的图文信息(如超级载体)。机读文献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大大地便利了人类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与传播。
三:应用方面
机读目录(MARC)格式是用于在计算机上存储和通讯交换目录数据一种数据格式,其精华是用字段和子字段描述书目信息,利用字段和子字段可重复、可变化长度的特性,来描述非常复杂的目录信息。MARC是machine-readable catalogr的缩写,最早出现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该馆从1968年开始正式对外发行机读目录。利用机读目录可免去编目、数据加工的大量重复劳动,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机读目录格式现在已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国际间书目信息格式的基础。中国的机读目录(CNMARC)是国家图书馆参照国际最新公布的UNIMACK格式及我国出版物的特殊情况和规则的变化而编制的。1991年我国出版了《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修订后又于1996年出版了《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文化部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中国机读目录格式WH/T185-2002》,它是建立机读目录格式的惟一标准。机读目录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推动了计算机编目工作的发展,也逐步被图书馆界广泛运用。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程度的日益提高,实现书目数据共用、文献资源共享已成为图书馆人士的共识。今天,计算机的应用为缩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8 08:53
目录
概述
一:简介
二:详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