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鸡骇猴
汉语成语
杀鸡骇猴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清代·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成语出处
“俗语说的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杀鸡骇猴”“杀鸡儆猴”“杀鸡吓猴”“杀鸡给猴看”。
成语故事
清朝末年,有位姓文的制台非常害怕洋人的洋枪洋炮。文制台有一个脾气,就是在他吃饭的时候,不准任何人来打扰,总要等他吃过饭、擦过脸再说。否则,对禀报的下人,轻则责骂,重则拳脚相加。
这一天,文制台正在吃饭,一个外国领事要见制台。一听洋人来了,制台吓得六神无主,不但打破惯例,说“请进”,而且穿好衣帽,亲自来到滴水檐前迎接。
这个领事为什么事情来见制台呢?原来,制台新近处死了一名亲兵,准知杀的地方不对,既不在校场,也不在辕门外,偏偏在这位领事的公馆旁边,所以领事前来问罪。
见了面,领事愤愤地把上述情形讲了一遍,责问制台,为什么在他公馆旁边杀人?制台临时编出一套理由,说:“这个亲兵原是拳匪,正因为拳匪专同洋人为难,这就对贵领事也有所不利,所以我特地想出一条计来,把这人杀在贵衙署旁边,好叫他的同党惧怕。俗话说杀鸡骇猴,把鸡杀了,那猴子看到自然就怕。我这回虽说只杀一个亲兵,然而所有拳匪见了这个榜样,以后就不敢再和贵领事为难了。”
那领事听了制台的回答,称赞他办得好,告辞而去。
成语寓意
该成语指杀掉鸡以吓唬猴子,比喻惩罚一个警示其余。耍猴人为了驯服猴子,常用杀鸡吓唬猴子,因为在耍猴人的眼中,杀掉一只鸡远比杀掉一只猴子成本低。而鸡一向善于作秀,如“鸡飞狗跳”、“鸡飞蛋打”。用杀鸡的恐怖场面吓唬猴子非常有效,猴子也不想自己一命呜呼,只好俯首帖耳,不敢乱来。
成语运用
该成语在句子中作主语谓语定语
近代·陶菊隐《袁世凯演义》:“光绪因朝廷守旧大臣抗拒他的命令,百般阻挠新政,正在气头上,便采取‘杀鸡吓猴’的手段,传旨革去文悌的御史之职。”
当代·王英先《枫香树》:“他召集不起人来,就来了个杀鸡吓猴,把两个逃出自卫队的,搜出来枪毙了。”
当代·郭明伦、张重天《冀鲁春秋》:“经教师这一要求,又见众人恨恨地瞧着他,怕郑涵之真要惩治他,来个杀鸡吓猴,骤然觉得事情不妙,赶紧规规矩矩地低下了头,连口大气也不敢出。”
当代·高阳《母子君臣》:“慈禧太后对清流本就厌了,也怕将来修清漪园的时候,言官会冒昧谏阻,觉得‘杀鸡骇猴’一番,亦是高明的手法,因而同意醇王的奏请,颁发了一道上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0 17:21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