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鼠剂
用于控制鼠害的一类农药
rodenticide 用于控制鼠害的一类农药。狭义的杀鼠剂仅指具有毒杀作用的化学药剂,广义的杀鼠剂还包括能熏杀鼠类的熏蒸剂、防止鼠类损坏物品的驱鼠剂、使鼠类失去繁殖能力的不育剂、能提高其他化学药剂灭鼠效率的增效剂等。
发展概况
早期使用的杀鼠剂主要是无机化合物如黄磷亚砷酸碳酸钡等,以及植物性药剂如红海葱马钱子等,药效低、选择性差。20世纪40年代后期陆续出现有机合成杀鼠剂,种类繁多,性质各异。40年代末出现的抗凝血剂,开辟了新的杀鼠剂类型,提高了大规模灭鼠的效果,并减少了对其他动物的危害,也不易引起人畜中毒。以杀鼠灵为代表的多种抗凝血剂,称第1代抗凝血杀鼠剂,曾大量推广使用。1958年英国首先发现褐家鼠对杀鼠灵产生了抗药性,其他品种的杀鼠效果也降低。为此许多国家探求新的杀鼠剂。70年代初,英国出现鼠得克,1977年德国开发出溴敌隆。70年代末,英国又试验成功大隆等新抗凝血杀鼠剂,其特点是杀鼠效果好,且兼有急性和慢性毒性,对其他动物安全,称第2代抗凝血杀鼠剂,大隆是突出的代表品种。
分类
按杀鼠作用的速度可分为速效性和缓效性两大类。速效性杀鼠剂或称急性单剂量杀鼠剂,如磷化锌、安妥等。其特点是作用快,鼠类取食后即可致死。缺点是毒性高,对人畜不安全,并可产生第2次中毒,鼠类取食一次后若不能致死,易产生拒食性。缓效性杀鼠剂或称慢性多剂量杀鼠剂,如杀鼠灵、敌鼠钠、鼠得克、大隆等。其特点是药剂在鼠体内排泄慢,鼠类连续取食数次,药剂蓄积到一定剂量方可使鼠中毒致死,对人畜危险性较小。按来源可分为3类:无机杀鼠剂有黄磷、白砒等;植物性杀鼠剂有马前子、红海葱等;有机合成杀鼠剂有杀鼠灵、敌鼠钠、大隆等。
按作用方式可分为胃毒剂、熏蒸剂、驱避剂和引诱剂、不育剂4大类。 (1)胃毒性杀鼠剂:药剂通过鼠取食进入消化系统,使鼠中毒致死。这类杀鼠剂一般用量低、适口性好、杀鼠效果高,对人畜安全,是主要使用的杀鼠剂,主要品种有敌鼠钠、溴敌隆、杀鼠醚等。
(2)熏蒸性杀鼠剂:药剂蒸发或燃烧释放有毒气体,经鼠呼吸系统进入鼠体内,使鼠中毒死亡,如氯化苦、溴甲烷、磷化锌等。其优点是不受鼠取食行动的影响,且作用快,无两次毒性;缺点是用量大,施药时防护条件及操作技术要求高,操作费工,适宜于室内专业化使用,不适宜散户使用。
(3)驱鼠剂和诱鼠剂:驱鼠剂的作用是把鼠驱避,使鼠不愿意靠近施用过药剂的物品,以保护物品不被鼠咬。诱鼠剂是将鼠诱集,但不直接杀害鼠的药剂。
(4)不育剂:通过药物的作用使雌鼠或雄鼠不育,降低其出生率,以达到防除的目的,属于间接杀鼠剂量,亦称化学绝育剂。
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因药剂品种、使用剂量大小和鼠类栖息地等情况而异。一般制成毒饵毒水、毒粉、毒糊投放,也可进行飞机灭鼠、 仓库熏蒸。此外如氟乙酰胺溶液能被牧草吸收并传导至植株各部分,对营地下生活的鼢鼠具有毒杀作用。
作用机理
杀鼠剂进入鼠体后可在一定部位干扰或破坏体内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作用于细胞酶时,可影响细胞代谢,使细胞窒息死亡,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肝脏、肾脏的损坏而致死(如磷化锌等);作用于血液系统时,可破坏血液中的凝血酶源,使凝血时间显著延长,或者损伤毛细血管,增加管壁的渗透性,引起内脏和皮下出血,导致内脏大出血而致死(如抗凝血杀鼠剂)。
趋势展望
根据鼠类的生物学特性,杀鼠剂除具有强大的毒力外,理想的杀鼠剂还应有以下特点:选择性强,对人、畜、禽等动物毒性低;鼠类不拒食,适口性好;无二次中毒危险;在环境中较快分解;有特效解毒剂或中毒治疗法;不易产生抗药性;易于制造,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兼具上述特点的杀鼠剂是新品种开发的方向。兼有急性和慢性毒性的第2代抗凝血剂正在大力发展、研制。不育剂、驱鼠剂、鼠类外激素、增效剂等新的化学灭鼠药剂也正在广泛探索。
杀鼠剂是指防治啮齿类动物的一类农药,包括通过胃毒和熏蒸作用直接毒杀或通过化学绝育和趋避作用间接防治的各种药剂。最早使用的杀鼠剂多为天然植物性杀鼠剂或无机化合物,如红海葱、马钱子、亚砷酸、硫酸钡、磷化锌等。1933年第一个有机合成的杀鼠剂甘伏问世,不久,又出现了合成的杀鼠剂氟乙酸钠、鼠立死、安妥等毒性更强的杀鼠剂,但是这类品种都是急性单剂量的杀鼠剂,在施药过程中需一次投足量使用,否则,就易产生拒食现象。1944年,林克等在研究加拿大牛的“甜苜蓿病”时发现双香豆素有毒,后来合成第一个抗凝血性杀鼠剂杀鼠灵。为杀鼠剂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这类杀鼠剂较与早先的杀鼠剂相比,具有鼠类中毒慢,不拒食,可连续摄食造成累积中毒死亡,对其它非毒杀目标安全的特点,因此,这些杀鼠剂很快就在害鼠的防治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这类杀鼠剂用量的增加和频繁使用,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鼠类对这类杀鼠剂就形成了严重的抗药性及交互抗性,使其应用效果受到严重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首先合成了能克服第一代抗凝血性杀鼠剂抗性的药剂鼠得克,随之,法国也合成了澳敌隆,此后,一些类似的杀鼠剂也相继合成并投入生产,这类杀鼠剂不仅克服了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需多次投药的缺点,且增加了急性毒性,对抗药性鼠类毒效好,称为第二代抗凝血性杀鼠剂。一些趋鼠剂、诱鼠剂、不育剂也有所研究,但投入实用者不多。
其他相关
所使用的一些专用杀鼠剂均为胃毒剂,鼠类取食后,通过消化系统的吸收而发挥毒效,使鼠中毒死亡。一些熏蒸性农药也可作杀鼠剂使用,如磷化铝氯化苦等,这些药剂的毒气通过鼠类的呼吸系统进入体内而使老鼠中毒死亡。
从作用机理来看,抗凝血杀鼠剂是抑制鼠体内的凝血酶原,使血液失去凝结作用,引起为血管出血及内出血死亡。安妥则破坏费组织,造成肺水肿,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我国已禁止使用的杀鼠剂有:氟乙酰胺(1081.敌蚜胺等)、氟乙酸钠(1080)、毒鼠强(没鼠命、四二四)和毒鼠硅(氯硅宁RS-150、硅灭鼠)。
已停止使用的杀鼠剂有:亚砷酸(砒霜、白石比)、安妥(1-奈基硫脲)、灭鼠优(抗鼠灵、鼠必灭)、灭鼠安、士的年(马钱子碱、番木鳖碱)和红海葱(海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8-17 11:08
目录
概述
发展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