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专有名词 指善、恶、无记等一切有漏法。‘清净’的对称。音译僧吉隶烁。《成唯识论》卷三(大正31·14b)︰‘杂染法者谓苦集谛,即所能趣生及业惑;清净法者谓灭道谛,即所能证涅盘及道。
另依《辩中边论》卷上载,杂染有三杂染、二杂染、七杂染。皆由虚妄分别所生。其中之三杂染即︰(1)烦恼杂染,即
十二缘起中之无明、爱、取。(2)业杂染,即行、有。(3)生杂染,即余支。
《讲记》︰人生问题的不得解决,问题在无知,在佛法名为无明。无明就是不明,没有智慧,不能正见宇宙人生的真理。到底错误在什么地方?本论说︰‘无而现故乱,即是杂染因。’根本没有心物的各别实性,而在我们的心识中,有二取现起,这是错乱,就是生死杂染的因缘。杂染与恶不同,杂染是有漏的,不清净法。善的,恶的,非善非恶的,如没有离去颠倒错乱,没有断除烦恼,不是无漏的,就是杂染。
杂染有三︰(1)惑杂染,(2)业杂染,(3)生杂染。惑杂染──惑是烦恼︰是杂染、不干净,如布在染缸中染上了各种颜色,不再清净洁白了。业杂染──由烦恼而起的造作──行为名为业,善业、恶业,一切有漏的业,都叫业杂染,业是要感生死果报的。生杂染──由业感到生死果报,或是人,或入地狱,或升天,种种业报,是生杂染。此烦恼,业,果报,种种不清净的杂染法,从何根源而来?‘无而现故乱’,是生起这种种杂染的原因。我们常说了生死,生死是什么事?就是烦恼、业、果报。从那里了起?先得知道这杂染的根源在那里。把此错乱的根本消除了,烦恼、业、生杂染才可以解决。
我们起贪、嗔、憍慢、贡高、嫉妒、斗争、障碍、残酷心,都是杂染的;我们即是做好事,存好心,如爱心、悲悯心,或无贪心,这些善心也还是不清净的杂染因。一般的恶心与善心,都还是杂染的。依善恶心所造出来的善业、恶业,也还是杂染。由善业、恶业所感到的果报,即使升天,也还是不清净的有漏之法。根本原因是无而现为杂染因。行为依于思想,思想依于一般的知识。当一念心起时,现起能取与所取,有对立的倾向。这一错乱的呈现,影响我们的认识与思想,也影响了我们的行为与成果。此乃无明,根本无明,就是我们的不明。现起的二取相,不是真实的,好像是心外有境,境外有心,心境对立,其实是不真实的错乱。不要以为我不执着就可以,如不经正确的观察,勘破这迷乱所在,心随境转,不执着也不成的。因为心起时,好像有一对立性的真实存在,有一种力量,会使你迷而更迷。非经过修持,引发真智慧,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能取、所取是无而现起的,无而似乎是有,所以叫‘乱’,论文举一比喻‘如现幻象等,非有而现故’来说明。佛法常说如幻如化,举如幻的比喻。幻,就是魔术。魔术师变现起一只象,根本没有这只象(印度时常见象,故以象做比喻),但幻现出来的,却是一只活生生的象。并没有此象,可是现起的象,叫你看了活像是真象。此比喻本无能取、所取,但心识现起的二取,在我们觉得的确有能取、所取对立存在。幻象,大家也许没有见过。但我们常见的魔术,拿一条毛巾扎成一小鼠,一跳一叫的,看的人就好像见到了真的老鼠。幻术的‘非有而现’似实有,虽没有这会事,却有强大迷惑、欺诳的力量。
虚妄分别的现起二取,实无其事,而严重的影响到思想上、行动上,使众生永久流转于杂染、苦恼中。